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佛羅倫薩聖十字聖殿(意大利語:Basilica di Santa Croce)是方濟各會在意大利佛羅倫薩的主要教堂,羅馬天主教的一座次級聖殿,坐落在主教座堂東南方大約800米的聖十字廣場。這個地點原是城牆外的一片沼澤地。在這座教堂中,安葬着許多位最傑出的意大利人,例如米開朗琪羅、伽利略、馬基亞維利、福斯科洛、詹蒂萊、羅西尼和馬可尼,因而被稱為「意大利的先賢祠」(意大利語:Tempio dell'Itale Glorie)。
佛羅倫薩聖十字聖殿是世界上最大的方濟各會教堂。它最顯著的特徵就是擁有16個小聖堂,其中許多小聖堂都裝飾着喬托及其學生創作的壁畫,以及墓穴和紀念碑。
傳說聖十字聖殿是由聖方濟各本人親自創建。1294年5月12日,開始興建目前的這座教堂,以取代原有的教堂[1],可能是由阿諾爾福·迪·坎比奧(Arnolfo di Cambio)設計,由該城幾個最富有的家族出資建造。1442年,教宗 猶金四世為這座教堂祝聖。這座建築的設計反映了方濟各會簡樸的風格。平面佈置為埃及式或T型十字架(聖方濟各的一個標誌),長115米,一個中央走道(nave)和2條過道(aisle)被幾排八角形柱子隔開。教堂南面是一座修女院,其建築部分保留下來。
在主迴廊(Primo Chiostro)有巴齊小聖堂(Cappella dei Pazzi),完成於1470年代,興建時用作會議廳(chapter house)。伯魯乃列斯基(設計並完成了主教座堂的穹頂)進行了設計,保持了原來不加修飾的簡樸風格。
1560年,在反宗教改革運動中,這座教堂也經歷了變化,唱經樓隔屏被移走,內部由喬爾喬·瓦薩里加以改建。這樣造成的後果是,教堂的裝飾受到損害,而先前位於隔屏得大部分祭台不再存在。
鐘樓興建於1842年,以取代被閃電擊毀的舊鐘樓。這座教堂的19世紀新哥德式大理石正立面,由來自安科納的猶太人建築師尼科洛·麥塔斯(Nicolò Matas)設計和修建於1857-1863年。尼科洛·麥塔斯在作品中設計了一個明顯的大衛之星。麥塔斯希望和他的同輩安葬在一起,但是因為他是猶太人,只能葬在門廊下面,沒能葬在圍牆以內。
1866年,在意大利爭取獨立和統一的戰爭之後,政府取締了大部分修道院,於是這座建築群成為公共財產[2] [3] 聖十字聖殿的博物館主要設在迴廊外面的餐廳。在迴廊豎立着一座弗羅倫斯·南丁格爾的紀念碑。她出生在這座城市,而她的名字就取自這座城市的名稱。伯魯乃列斯基還建造了內修院,完成於1453年。
1966年,阿諾河淹沒了大部分佛羅倫薩,其中也包括聖十字聖殿在內。大水衝進了教堂,帶來泥巴、污物和燃油。建築和藝術珍寶受到了嚴重損壞,後來花費數十年時間進行修復。
今天,從前聖方濟各會的宿舍開設了皮革學校(Scuola del Cuoio)[1]。遊客可以參觀技工製作提包、錢包和其他皮具,在附近的店鋪也有出售。
這座教堂目前保存着以下藝術家的作品:
美第奇小聖堂曾經位於這座教堂內,但是現在分開保存在佛羅倫薩美術館和米蘭的巴加蒂-瓦爾塞基博物館,是由洛倫佐·迪·尼可羅(Lorenzo di Niccolò)所作的多聯畫屏。
對於佛羅倫薩人而言,這座聖殿既是一個禮拜場所,也是捐贈對象,此外,在習慣上,廣受尊敬的佛羅倫薩名人都埋葬在此,或在此立碑紀念。祭台右側的巴爾第小聖堂和佩魯齊小聖堂屬於巴爾第和佩魯齊兩個富裕家族。隨着時間的進展,來自意大利其他地區的名人也獲准進入這塊空間。500年來,在教堂中陸續豎立起以下人物的紀念碑: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