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四英雄傳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國四英雄傳

《國四英雄傳》(英語:The Loser, the Hero)是一部於1985年拍攝的台灣電影,由龍祥影業出品與發行,是1980年代台灣新浪潮電影中出產的一部電影,其為台灣電影補習班升學主義、整體教育制度在尚未解嚴前最率直及最大膽的一次批評,在戒嚴時代晚期具有犀利挑戰當時蔣經國政府放任作為的意味,使其曾是當年度最紅的電影之一;本片編劇吳念真是改編自吳德亮的長篇敘事詩,而本片男主角黃朝盟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後來成為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系教授、國立臺北大學學務長[1]國立臺北大學公共事務學院院長。

快速預覽 國四英雄傳The Loser, the Hero, 基本資料 ...
國四英雄傳
The Loser, the Hero
Thumb
基本資料
導演麥大傑
製片何英壢
編劇吳念真
主演馬邵君
黃朝盟
潘儀君
朱家麟
李炳榮
盛毓珊
江霞
姜先誠
配樂張弘毅
攝影林自榮
剪接黃秋貴
製片商龍祥影業
片長97分鐘
產地臺灣
語言國語台語
上映及發行
上映日期
  • 1985年 (1985)
發行商龍祥影業
關閉

劇情大綱

1984年,台北市公立高中聯考結束,周儒林和陳敬等一群考生落榜了,進不了公立高中,意味着失去進入大學的機會。在望子成龍、光耀門楣以及升學成為人生唯一價值標準的輿論壓力下,周儒林和陳敬低頭走路,輕聲交談,竟然沒有勇氣走完不到三百公尺的南陽街,最後決定報名參加「超仁補習班」的「國四班」(國中畢業重考高中的班)。他們理成平頭,穿上制服,每天七點前到補習班。補習班主管為了迎合學生父母的心理,在「為了你好」的標榜下,對學生們進行打罵教育。後來陳敬舉家移民,獨留周儒林痛苦地孤軍奮鬥。

透過一群國中生在高中聯考的挫敗和被壓抑的升學壓力,來表達台灣在早期升學至上的情景。尤以當年公立高中錄取率極低的狀況下,各個學生都無不勤奮學習,老師是權威的象徵,籐條更是鞭策的動力。

電影中有一幕是老師帶男學生去北一女中我愛建中,女學生則被帶去建國中學我愛北么

片頭工作人員表

  • 出品人:王應祥
  • 監製:余淑、林添榮
  • 攝影:林自榮
  • 燈光:李龍禹
  • 剪接:黃秋貴
  • 錄音:高富國
  • 製片:何英壢
  • 音樂指導:張弘毅
  • 音樂製作:豐采音樂(字幕誤植為「風采音樂」)
  • 敘事詩原著:吳德亮
  • 編劇:吳念真
  • 導演:麥大傑

主要演員

獎項

軼聞

民國七十四年有部轟動的電影《國四英雄傳》,大膽而直接批判了當時的升學主義,被視為新浪潮電影的重要作品。劇中的男主角、當時還在念建中的黃朝盟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近卅年後,他現在的身分是國立臺北大學教授。……黃朝盟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高二那年拍完《國四英雄傳》後,本有機會繼續演電影;但因即將面臨大學聯考,只好放棄。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