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簡稱紫金山天文台、紫台,英語:Purple Mountain Observatory, CAS)是中國科學院在天文領域的一所重要研究機構。前身為1928年成立的國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和由天文研究所建於1934年的國立紫金山天文台。1950年5月20日國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更名為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是中國自己建立的第一個現代天文學研究機構,是中國近現代天文學的發祥地,被譽為「中國現代天文學的搖籃」。
國立紫金山天文台舊址 |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 |
地址 | 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 |
分類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時代 | 1931年 |
編號 | 4-233 |
認定時間 | 1996年 |
國立紫金山天文台舊址位於南京玄武區紫金山海拔267米的第三峰天堡峰上,由於灰霾和光污染原因於20世紀80年代末改為科普教育基地,1996年被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自南朝劉宋初年開始,紫金山北麓余脈的雞籠山建立了「日觀台」,又稱「司天台」,宋元明時期日觀台經過多次擴建成為欽天台並添置了簡儀、渾天儀等多樣的儀器[1],此後隨着明清時期政治中心的北移欽天台逐漸荒廢[2]。
1913年,從比利時學成歸來的時任中央觀象台台長高魯首次提出在紫金山的最高峰籌集天文台。1927年民國政府在南京建立,高魯向主持國立中央研究院工作的蔡元培提出興建天文台,同年4月國立紫金山天文台正式開始籌建[3]。1928年2月國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成立,高魯擔任首任所長,並負責為研究所選址和添置設備。1929年高魯歷任後,余青松接任所長,他與建築大師楊廷寶一起完成了對紫金山天文台的勘察選址和設計工作[3][4]。台本部由楊廷寶設計建造,是紫金山天文台中最早完成的建築,其餘建築由余青松自行設計建造。[5]1934年9月1日紫金山天文台正式竣工,紫金山天文台成為中國第一座現代天文台,竣工後的紫金山天文台也成為國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的辦公駐地[6]。
1949年中國科學院成立後,次年4月6日在南京接管了包括國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在內的5個研究所[7]。1950年,根據中科院研究機構的改組方案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更名為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8]。1950年5月20日張鈺哲被政務院委任為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長[9][10]。1938年至1946年紫金山天文台因抗日戰爭隨國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西遷至昆明東郊的鳳凰山,抗戰結束後天文研究所遷回南京時在鳳凰山留下一個工作站成為了雲南天文台的前身[11]。
1949年後,紫金山天文台曾成立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地球物理所上海聯合工作站,接管法國天主教耶穌會的徐家匯觀象台和佘山觀象台(後獨立為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相繼於50年代成立的天津緯度站、北京授時台則在1962年發展為國家天文台的前身北京天文台[12]。紫金山天文台主辦的《天文學報》等刊物亦在1966年至1974年期間停刊[13]。紫金山天文台在文革後才得到逐步恢復。
由於80年代末起,南京夜間光污染嚴重,紫金山天文台的晚間專業觀測的功能受到嚴重影響,此外受到灰霾的影響天文台需要更為頻繁的花費大量經費擦拭鏡頭,又因紫金山天文台的主要觀測工作,已由青海德令哈等外地優良觀測台址承擔,紫金山的天文觀測項目逐步減少,除保留諸如太陽黑子、太陽無線電、太陽光譜等白天進行的觀測項目外,主要做為開放遊客參觀,擔當天文博物館的功能 [14]。1996年,國務院將紫金山天文台以國立紫金山天文台舊址名義列入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5]。
機構設置
紫金山天文台以天體物理和天體力學為主要研究方向,共設置了四個研究部[16]:
紫金山天文台有4個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21]:
- 中科院空間目標與碎片觀測重點實驗室:隸屬於應用天體力學和空間目標與碎片研究部,從事碎片觀測和太空船精密定軌研究。
- 中科院行星科學與深空探測重點實驗室:隸屬於應用天體力學和空間目標與碎片研究部,與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共建,從事行星深空探測領域的研究。
- 中科院暗物質與空間天文重點實驗室:隸屬於暗物質和空間天文研究部,進行暗物質體子空間探測領域的研究。
- 中科院無線電天文重點實驗室:隸屬於南極天文和無線電天文研究部,進行無線電天文觀測領域的研究。
紫金山天文台轄有6個野外觀測台站分別是[22]:
青海德令哈無線電天文觀測站,簡稱青海觀測站,始建於20世紀80年代初,位於青海省第三大城市德令哈,海拔3200米,東經97°33',北緯37°22'。該站運行有中國最先進的13.7米口徑毫米波波段無線電望遠鏡。
江蘇盱眙天體力學觀測站,簡稱盱眙觀測站,位於江蘇省盱眙縣鐵山寺跑馬山,東經118"28′,北緯32°44′,海拔高度180米。該站裝備了中國口徑最大的施密特望遠鏡——口徑105/120厘米的近地天體探測望遠鏡和口徑65/73厘米水平式空間碎片探測望遠鏡。
天文台贛榆太陽觀測站,簡稱贛榆觀測站,位於江蘇省贛榆縣境內,是江蘇境內幾個日照時間最長的地方之一,多數年份日照時間超過2200小時,裝備有有一架口徑為26公分的太陽精細結構望遠鏡。
黑龍江洪河觀測站,簡稱洪河觀測站,位於黑龍江省東部三江平原地區的洪河農場內,裝備了4台光電觀測設備,包括1套光電望遠鏡陣、1台精密跟蹤望遠鏡和2台聯動望遠鏡。
雲南姚安觀測站,簡稱姚安觀測站,位於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縣西湖嶺,該地區日照時間長觀測條件好,裝備有4個3層直徑6米的天文圓頂。
歷任台(所)長
自國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成立至今,有多位科學家執掌天文台(研究所)[23]:
學術工作與成就
紫金山天文台負責多種學術刊物和書籍的編輯、出版工作,包括[10]:
- 紫金山一號(62P/Tsuchinshan 1,1965年1月1日由張鈺哲發現)
- 紫金山二號(60P/Tsuchinshan 2,1965年1月11日由張鈺哲發現)[24]
- C/2023 A3 (Tsuchinshan–ATLAS) 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 長週期彗星, 2023年1月9日發現
1955年至1983年間,在紫金山天文台共發現了147顆小行星。1983年後由於光污染等原因造成觀測障礙,該台未再發現任何小行星。[14]
圖集
-
簡儀
-
紫金山奠基紀念碑
參閱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