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國民革命軍第五十二軍,被視為國軍十大王牌軍中的主力之一。

快速預覽 國民革命軍第五十二軍, 存在時期 ...
國民革命軍第五十二軍
Thumb
國民革命軍軍旗
存在時期1937年-1989年
國家或地區 中華民國
效忠於 中華民國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部門正規軍
種類軍隊
規模3個師:第二師,第二十五師,第195師
駐軍/總部陝西咸陽臺灣臺北
別稱第六大主力
參與戰役抗日戰爭
第二次國共內戰
指揮官
著名指揮官關麟徵劉玉章
關閉

沿革

國民革命軍第五十二軍從1937年於陝西咸陽成軍至1989年在臺灣臺北裁撤。

組建前

第2師的前身是源自於黃埔陸軍軍官學校教導團。1925年春,教導第一團在第一次東征淡水、棉湖、興寧之後,與教導第二團合編而成黨軍第一旅(旅長何應欽)。1925年7月3日,廣州國民政府成立軍事委員會,決定取消地方軍名目,一律改稱國民革命軍。1925年8月,黨軍第一旅與教導第三團擴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一師(師長何應欽)。1926年5月第一師在廣東潮安與粵軍第十四師(師長馮軼裴)互換兩個團:

  • 第1師第1團與第14師第40團對調。1928年10月原黃埔教導第一團編為第2師第4旅第7團。從教導第一團至第二師成立初期,這隻部隊曾經參與了東征、北伐、中原大戰、豫鄂皖大別山區進攻紅軍根據地作戰。[1]1939年10月改為第2師第4團。1952年10月改編為第33師第97團。1976年第33師改稱第333師。如今教導第1團的種子仍舊存在於第298旅(由第333師998旅改稱)之中。歷任團長為王柏齡、沈應時、金佛莊、鄧振銓、黃杰、侯克聖、楊少初、趙公武、廖慷、司徒洛、劉玉章、雷克文、羅怒濤、李運成、郭永、張燦光、賈乃隆(截止到1960年)。
  • 第1師第3團與第14師第41團對調。黃埔軍校教導第3團1925年8月編為第1師第3團,1926年6月改稱第14師第41團,1928年7月改編為第2師第4旅第8團。1932年8月15日與紅四方面軍悟仙山激戰後撤編。歷任團長為錢大鈞、王祿豐、樓景越、趙強華、陳應龍。

1927年9月,第3、14、21師合併為第九軍。1928年7月25日,根據編遣會議決議,第九軍於安徽蚌埠縮編為3旅6團制的第2師(17862人):

  • 師長顧祝同,副師長李明揚,參謀長鄒文華趙啟騄(是顧祝同的南京陸師學堂同學,又是兒女親家)
  • 第四旅:為第14師40、41團改編,旅長黃國梁樓景樾
    • 第七團團長侯克聖
    • 第八團團長趙強華
  • 第五旅:為第3師7、8團改編。旅長涂思宗黃杰
  • 第六旅:為第21師60、61團改編。旅長李明揚(兼)
    • 第十一團團長徐圖遠柏天民
    • 第十二團團長龍霽生馮劍飛

第2師分駐宿縣、蒙城、阜陽整訓。1929年3月蔣桂戰爭爆發,第2師作為先頭部隊進佔武漢。1929年6月,第6旅與第3師第9旅(旅長柏天民)互換番號。1929年9月在漢口裁撤第5旅旅部,師改兩旅六團:

  • 師長顧祝同,副師長黃杰,參謀長趙啟騄
  • 第四旅旅長樓景樾王敬久
    • 第七團團長侯克聖
    • 第八團團長趙強華陳應龍
    • 第九團團長王敬久劉啟雄
  • 第六旅旅長柏天民黃埔一期
  • 獨立旅旅長李伯華
    • 第一團團長陳克遜
    • 第二團團長×××
    • 第三團團長裴正鑫

1929年10月15日,師長顧祝同升任第一軍軍長兼第2師師長職。蔣馮戰爭爆發第2師戰於臨汝。1929年11月開赴南京,衛戍首都。1929年12月沿津浦線追擊石友三部。1930年5月中原大戰爆發。第2師先後戰於碭山民權。1930年8月,隴海路形勢逆轉,第2師奉命後撤,於野雞崗遭到西北軍孫良誠部突襲,損失慘重。繼又在民權晉軍突襲,被迫撤守商丘。第4旅第8團團長趙強華因失民權而被軍法處決。1930年9月,第2師配合友軍切斷平漢路,包圍新鄭之西北軍第7軍。東北軍入關參戰後,第2師進佔新鄭,移防潼關。1930年12月入甘肅。1931年1月,第10師29旅改編為第2師獨立旅,師改三旅九團。1931年4月,第2師移防河南焦作。1931年5月4日,師長顧祝同升任國民政府警衛軍軍長,參軍處參軍上官雲相接任師長。

  • 師長上官雲相,副師長樓景樾(代)
  • 第四旅旅長樓景樾
    • 第七團團長×××
    • 第八團團長陳應龍
    • 第九團團長劉啟雄
  • 第六旅旅長柏天民
  • 獨立旅旅長李伯華
    • 第一團團長陳克遜
    • 第二團團長×××
    • 第三團團長裴正鑫

1931年6月7日,上官雲相升任第九軍軍長,由第2師副師長樓景樾(黃埔一期)升師長。

1931年7月,第2師開赴平漢路北段配合東北軍夾擊石友三第13路軍。1931年8月,開赴河南信陽潢川圍剿紅四方面軍。1931年12月26日,樓景樾調任警衛軍第1師師長(未到任),調第4師副師長湯恩伯升任第2師師長。

  • 師長湯恩伯,副師長韓德勤,參謀長李伯華
  • 第四旅旅長王仲廉
    • 第七團團長楊少初
    • 第八團團長胡世賢
    • 第九團團長劉啟雄
  • 第六旅旅長柏天民
    • 第十團團長何大熙
    • 第十一團團長周良
    • 第十二團團長黃翰英
  • 獨立旅旅長鄭洞國
    • 第一團團長何文鼎
    • 第二團團長×××
    • 第三團團長王光漢

1932年1月,紅軍鄺繼勛部向江家集以西地區發起進攻。第2師新任師長湯恩伯命所屬第4旅、獨立旅分途出擊,親率第6旅沿商潢公路跟進。未料第2師於12日在行至亞港時突遭到紅軍伏擊,第4旅潰散後,第12團堅守陣地並掩護師部撤回潢川。1932年3月1日,湯恩伯調任第89師師長,調第1師第2旅旅長黃杰(黃埔一期)升任師長。同時第2師因損失過重調整建制,由三旅九團制(1931年1月增編一個三團制獨立旅)縮編為三旅六團制,獨立旅改稱第5旅,所屬第3團調歸第80師,師改三旅六團。

  • 師長黃杰,副師長柏天民,參謀長李伯華
  • 第四旅旅長王仲廉
    • 第七團團長楊少初、趙公武
    • 第八團團長何大熙、李忠
  • 第五旅旅長鄭洞國
    • 第九團團長劉啟雄
    • 第十團團長李忠
  • 第六旅旅長柏天民(兼)、何大熙
    • 第十一團團長周良
    • 第十二團團長黃翰英

1932年6月,第2師開赴鄂豫皖蘇區參與對紅軍的第四次圍剿。1932年8月15日與紅四方面軍一部激戰,第2師第5旅居中向悟仙山、第6旅右向古風嶺、第3師第9旅居左向悟仙山北麓同時發起進攻。擔負主攻任務的第5旅因遭到紅軍五個師的反攻逐漸不支,師長黃杰急調第6旅11團趕赴倒水河以西構築二線防禦工事。結果第5旅不支潰散,第9團團長劉啟雄負傷,奉命增援第5旅的第4旅第8團和趕築二線工事的第11團也隨即潰散,第11團團長周良陣亡。第2師損失過重而調整建制,第4旅尚未慘重,旅部裁撤,第8團裁撤,第7團改為第2師獨立團;第5旅旅部改稱第4旅旅部(鄭洞國由第5旅旅長改任第4旅旅長),第9團和第10團分別改稱第7團和第8團,第2師改為兩旅五團制。

  • 師長黃杰,副師長柏天民、惠濟,參謀長李伯華陳明仁范漢傑司可莊
  • 第四旅旅長鄭洞國
    • 第七團團長廖慷
    • 第八團團長李忠
  • 第六旅旅長羅奇
    • 第十一團團長鄧仕富
    • 第十二團團長黃翰英、鍾祖蔭
  • 獨立團團長趙公武

1932年9月進佔河口。1932年10月,第2師以主力駐潼關整補,第4旅駐於洛陽。1933年3至5月參加長城抗戰。1934年3月,第2師以第4旅編入剿匪軍第1支隊,由副師長惠濟率領南下江西圍剿紅軍。1934年10月,第2師以第4旅第7團(原5旅9團)擴編為補充旅,另擴編騎兵團(團長葉劍雄),第2師獨立團(原第4旅第7團)改為第4旅第7團。第2師補充旅實為位於保定的軍政部陸軍編練處(主任錢大鈞)補充第2旅,鍾松任少將旅長(副旅長鍾煥全,參謀主任李炳藻,第1團團長楊文瑔,第2團兼團長鄧鍾梅,第3團團長李傑),系軍政部為編練新式陸軍師所成立的試驗性部隊;除所轄三個步兵團外,還直轄有高射炮營、炮兵營、工兵營、通信營、輜重營、特務連、戰防炮連、騎兵連、步兵榴彈炮、衛生連連各一;1934年10月進駐北平黃寺,為保密期間,對外宣稱為第2師補充旅。1935年1月,第4旅歸建。1935年6月因中日雙方簽定《何梅協定》而撤出北平,改駐徐州、蚌埠。1935年7月按調整師編制改組(第一期),並逐步裝備德械。1936年3月26日,黃杰調任稅警總團總團長,由副師長鄭洞國(黃埔一期、中央官校高教一期)代理師長。

  • 師長鄭洞國(代),副師長黃祖勛,參謀長司可莊
  • 第四旅旅長廖慷、趙公武
    • 第七團團長司徒洛
    • 第八團團長劉平
  • 第六旅旅長羅奇
    • 第十一團團長吳嘯亞
    • 第十二團團長鍾祖蔭
  • 補充旅旅長鍾松
    • 第一團團長楊文瑔
    • 第二團團長鄧鍾梅
  • 騎兵團團長葉劍雄

1936年8月13日完成改組,同時補充旅改編為獨立第20旅脫離建制。1936年12月西安事變發生,第2師集結於潼關,準備攻擊西安。1937年1月事變解決後回駐徐州。1937年5月12日,代師長鄭洞國真除師長。

  • 師長鄭洞國,副師長黃祖勛、趙振起,參謀長司可莊、舒適存
  • 第四旅旅長趙公武、鍾祖蔭
    • 第七團團長司徒洛、劉玉章
    • 第八團團長劉平
  • 第六旅旅長鄧仕富
    • 第十一團團長吳嘯亞、陳林達
    • 第十二團團長鍾祖蔭、溫達初、汪波
  • 騎兵團團長葉劍雄

1937年8月第2師開赴平漢線北段之滿城保定新安鎮修築工事。9月同日軍戰於保定,繼而撤守邢臺。11月入林縣山區開展游擊。1938年3月第2師參加徐州會戰,先後在利國驛棗莊嶧縣蘭陵作戰。1938年5月撤往歸德整補,同時騎兵團建制撤消。1938年7月4日,鄭洞國調升第31集團軍高參兼第98軍副軍長,調第40師副師長趙公武(黃埔潮州分校一期,中央官校高教四期、陸大將官甲一期)升任師長。

  • 師長趙公武,副師長趙振起,參謀長舒適存
  • 第四旅,旅長鍾祖蔭
    • 第七團團長劉玉章、雷克文
    • 第八團團長劉平、朱炳南
  • 第六旅旅長鄧仕富
    • 第十一團團長陳林達
    • 第十二團團長汪波

1938年8月,第2師參加武漢會戰,於江西瑞昌東北地區作戰20餘日,以損失過重而撤往湖南醴陵,接受安徽保安部隊之兵源補充。1938年11月開赴新牆河南岸據守。1939年9月,第2師開赴永安休整。1939年10月於金井縮編為三團制師。

  • 師長趙公武,副師長趙振起、劉玉章,參謀長黃翰英、廖傳樞,步兵指揮官劉玉章
  • 第四團團長雷克文
  • 第五團團長朱炳南
  • 第六團團長陳林達

1942年7月序列:

  • 師長劉玉章,副師長陳林達、李正誼、胡晉生、平爾鳴,參謀長廖傳樞、張孝傳、成明智
  • 第四團團長羅怒濤、李運成
  • 第五團(1943年2月與第一九五師第五八三團互換番號)團長謝代蒸、胡晉生、張聞聲、張晴光
  • 第六團(1943年2月與第二十五師第七十五團互換番號)團長陳林達、廖傳樞、平爾鳴、李有洪

1943年2月,第2師第5、第6兩團與第25師75團、第195師583團對換番號。1947年12月序列:

  • 師長平爾鳴,副師長李運成、黃建鏞、尹先甲,參謀長楊敬斌
  • 第四團團長郭永
  • 第五團團長張晴光
  • 第六團團長李有洪、侯程達

1948年11月第5團留駐營口之部隊為東北野戰軍殲滅。第2師以第5團建制不全,而將官兵分補第4、第6兩團,另以第52軍人力團改編為第5團。1948年12月序列:

  • 師長郭永,副師長張文博、劉漢卿,參謀長楊敬斌、張晴光、卓異(代)
  • 第四團團長張燦光
  • 第五團(第五十二軍人力團改編)團長劉漢卿、江春曉
  • 第六團團長張聞聲

1949年10月序列:

  • 師長侯程達,副師長劉漢卿、何志浩,參謀長劉孝聲
  • 第四團團長張燦光
  • 第五團團長江春曉
  • 第六團團長孟憲庭

第25師前身是成立於1929年的黃埔陸軍軍官學校軍官教育團,同年6月,軍官教育團改番號為教導第二師(師長張治中)第二旅,1931年1月教導第二師改為第四師,師長徐庭瑤,第二旅新番號為第十一旅。1932年3月,第十一旅改制為第四師獨立旅(旅長關麟徵),1933年1月,獨立旅在攻克紅軍安徽金家寨基地後,於安徽蚌埠擴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二十五師,師長關麟徵[2]

1933年3月日軍侵犯熱河承德,第二十五師急調長城古北口防禦,第二師(師長黃杰)也調至河北密雲支援,參加長城戰役[3]此時,這兩師與第八十三師(師長劉戡)短暫組成為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軍,軍長徐庭瑤

長城抗戰第十七軍官兵陣亡逾萬人。[4]之後第十七軍建制撤消,1935年2月第二師補充旅參加了川北截擊紅軍,而1936年3月第二十五師在山西與紅軍作戰,4月3日在三交鎮擊斃紅軍將領劉志丹(紅軍方面資料稱死因不明)。[5]在關麟徵帶領下,第二十五師在山西造成紅軍很大困擾,善於運動戰的表現,也贏得「千里駒」的美名。

Remove ads

抗戰時期

1937年7月七七事變後,第五十二軍於咸陽編成,旋移防河北保定隸屬第一戰區

該軍組成後,參加平漢鐵路北段作戰。1938年,該軍轉進至魯南,參加徐州會戰,在台兒莊戰役中表現出色,頗受好評(關麟徵軍長因功晉升中將,第二十五師師長張耀明記大功一次,第二師和第二十五師各發獎金一萬元)。同年7月參加武漢會戰外圍的江西瑞昌戰鬥,1938年9月,關麟徵升任第三十二軍團軍團長。張耀明繼任軍長,趙公武任副軍長。1938年10月,第一九五師(師長梁愷,由河南省4個保安團編成)加入第五十二軍建制。[7]

1938年11月,第五十二軍在接下來的中國抗日戰爭中,隸屬第九戰區,守衛湘北新墻河防線,與日軍隔河對峙達九個月久,接着在1939年9月參加了第一次長沙會戰等戰役。1940年秋天,日軍進駐法屬越南後,第52軍駐廣西田東附近整訓待命,時缺第25師;榮譽第2師於文山整訓待命。1943年,第52軍陸續接防文山地區的馬關、麻栗坡、富寧、西疇的原第五十四軍、第八軍防區。軍部從廣西田東移駐廣南,後移駐文山。

  • 軍長張耀明/趙公武
  • 副軍長梁愷
  • 參謀長吳麗川
  • 第2師師長趙公武/劉玉章,副師長鄭明新,參謀長黃翰英。師部先駐防廣南縣八寶鎮,後移駐西疇縣興街鎮,各團輪流接替麻栗坡方向的防務
  • 第25師師長張漢初/姚國俊,副師長鄧仕崗,參謀長劉仕懋。師部駐防文山附近,1943年調防廣南
  • 第195師師長覃異之,副師長鍾祖蔭,參謀長韓梅村,師部初駐防廣南,後移駐西疇縣興街鎮,各團輪流接替麻栗坡、馬關、西疇方向防務,鎮守滇南,控制滇越公路。1943年3月,第52軍第195師少將副師長陳林達被選入遵義陸軍大學將官班學習,1944年4月,陳林達畢業後回到文山,就任第52軍第195師少將師長。

在國軍接受美援後,第五十二軍成為半美械部隊〔三個師裝備一個美式輕裝步兵師的武器配備,師炮兵營配備七五山炮,非美式制式的105榴炮,且僅有第二師有師山炮營,共12門山炮;並混用國產武器〕。雖然第五十二軍從此是半美械部隊,但和全美械部隊差異很大,劉玉章在國共內戰東北戰場初期北寧路戰役時,看到石覺統帥的國民革命軍第十三軍,就發現第五十二軍的「裝備與軍容,均不如友軍遠甚」。[8]

1945年2月,副軍長兼第195師師長鄭明新辭去師長兼職,第2師副師長陳林達升任第195師師長。

Remove ads

第二次國共內戰

抗戰勝利後,由滇東南的文山地區駐地徒步經麻栗坡縣出國境,進入越南北部,軍部與第二師駐海防,第二十五師駐海陽,第一九五師駐建軍,接受日軍投降[9]。1945年9月底該軍全部集結於海防附近。當時海防港掃雷工作尚未完成,運輸艦不能進港,只能停泊於海防以南的塗山近海,在該處開設臨時碼頭,以艦上小艇往返駁運部隊登艦,因而騾馬無法裝載,致在滇南三、四年間積攢的騾馬全部留交雲南部隊。1945年10月30日和11月3日分兩批從海防由美艦艇運輸至秦皇島登陸。11月13日在秦皇島集結完畢。第25師加入山海關戰鬥,由山海關以北小道向右迂迴時,第75團團長吳震行動遲緩,貽誤戎機,受撤職處分。

1945年11月16日該軍除以第195師留守秦皇島山海關,第五團為軍預備隊,第2師和第25師出山海關,沿北寧鐵路第十三軍輪番進攻,占綏中興城錦西等縣。劉玉章回憶:「在前進路上,曾與第十三軍相遇,我軍裝備與軍容,甚為遜色,同屬國軍,何竟如此。尤以當時最為急迫者,厥為冬服,尚未得換發。」在綏中時獲悉共軍盤踞興城,軍長命第25師正面推進攻擊、第2師(欠第5團)從興城以西地區,右側背迂迴包圍然後與第25師前後夾擊捕捉殲滅。第2師由興城西方山地小道秘匿繞行二百餘華里於第二日黃昏前到達興城側背的舊門附近隱蔽集結,劉玉章偵悉興城共軍正在撤退,遂獨斷專行,越點像錦西迂迴攻擊,於11月21日凌晨四時抵錦西西方之下炸山高地,前衞團佔領三義廟附近要地,瞰制錦西,遮斷向錦州之退路,斃旅長一名,生俘五百及騾馬槍砲車輛甚多,該師僅傷亡47人。第2師隨卽派部隊向高橋塔山追擊,並以特務連佔領通往葫蘆島半島之瓶頸部,以防該島共軍逃逸。 11月22日,杜聿明在葫蘆島海港大樓,集合第十三、五十二兩軍幹部,檢討出關以來的戰役得失,評定五個師的戰績,以第二師在一日之間奪取三城為第一而居首功。會上,杜聿明決定進攻錦州,以第五十二軍(欠第195師)為右攻擊兵團,第十三軍為左攻擊兵團。11月26日第52軍入錦州,是國軍進入東北最早的一個軍,打出了名氣。第2師沿海岸前進,未經重要戰鬪,卽越過錦州,未進入市區。即遼西作戰。12月23日第2師攻佔北鎮,12月24日佔黑山。隨後第2師各團分向白廠門八道壕四堡子等地攻擊掃蕩。1945年12月25日第2師集結於北鎮以北之中安堡地區,旋以汽車輸送至錦州以西的女兒河大漥屯(今太和區女兒河街道大窪村)一帶待命,準備在停戰令生效前強行接收熱河。1946年1月2日第2師提前由錦州出發,以包圍態勢,分三路向朝陽急進,於四日五時許進至朝陽郊區,展開了拂曉攻擊,戰鬪約二小時,守軍向西北逃走。第2師繼續西進,依次克凌源葉柏壽等地,擬於1月9日晚到平泉。前衞第五團主力進至距平泉約二十華里之三家子村口時,遭共軍第22旅伏擊,直逼至團指揮所附近,團長胡晉生親自指揮特務排奮力抗擊,第三營代營長周隆松及特務排長陣亡,團高槍連之高槍六挺損失殆盡。第四團迅速向該村東南側高地展開衝擊,擊潰共軍。1月9日晚,第2師忽接軍長命令:卽派汽車團輸送本師回錦州。1946年1月10日第25師橫跨遼河下游直占營口。1月12日,第25師留第73團1個加強營守營口(13日當夜被遼東二縱全殲守軍1,759人),師主力直取瀋陽鐵西區,駐瀋陽的蘇軍允許下,於1月15日進佔鐵西區。軍部駐新民縣城。第2師分駐皇姑屯馬三家子巨流河興隆店間地區,待命接收瀋陽。第五十二軍原執行北寧鐵路護路任務的第195師,協同第十三軍女兒河出動西攻朝陽凌源,1946年1月13日攻至平泉。因停戰協定生效,未及開始進攻承德,即留駐平泉守備,後未再歸還五十二軍的建制,成為東北保安司令長官部直屬部隊。

1946年2月16日,全美械的第十三軍第89師第266團和第265團一個營及師屬山炮連和汽車連,在秀水河子東北民主聯軍主力包圍。第2師奉命派出駐興隆店的第6團,就近前出解圍。2月17日拂曉第6團出擊,十小時前進了約九十餘華里將接近秀水河子時,東北民主聯軍約二團兵力企圖「圍點打援」包圍第6團未成。此即秀水河子戰鬥

1946年3月,第五十二軍的3個師共30,878人,其中第2師劉玉璋、第25師劉世懋駐瀋陽鐵西區,第一九五師陳林達凌源直屬於東北保安司令長官部

1946年3月13日,蘇軍開始撤出東北,五十二軍軍部率第25師進入瀋陽主城區,第2師由興隆店移駐瀋陽北郊。

5月遼東軍區發動鞍海戰役東北民主聯軍第四縱隊攻陷鞍山,第五十二軍抽調第75團、第583團及第4團第一營,共兩團一營兵力,協力從吉長之戰南調的新一軍收復鞍山,第4團第一營營長陳海山陣亡。旋奉命接收遼陽鞍山防務,調整各部隊部署:

1946年10月21日開始安東會戰,該軍為中央攻擊兵團,沿安瀋路南下:

  • 第2師(欠第5團)為右縱隊,由大安平、亮甲山(位於河欄鎮以北),進出河欄溝與甜水站,以全力在摩天嶺(本溪縣與遼陽縣交界處的連山關至鞍山公路的越嶺段,守軍為第四縱隊第12師第36團一營)血戰,打開進軍安東的門戶。然後與中央縱隊會攻連山關。接着第2師得到情報,知道安東市空虛,大膽長驅直入,取下鳳凰城、安東,直抵鴨綠江北岸。[10]
  • 第2師第5團與第25師第75團為中央縱隊,由第75團團長趙振戈(軍長趙公武的胞弟)統一指揮,由橋頭南攻下馬塘,攻佔連山關後歸還第25師建制。
  • 第25師(欠第75團)為左縱隊,攻擊小市鹼廠賽馬寬甸路線。1946年11月2日結束的新開嶺戰役,第25師被東北民主聯軍第四縱隊全殲,師長李正誼等三千餘人被俘,兩千餘人陣亡,戰後第二十五師第七十五團第一營營長梁鳳彩在草河口收容突圍官兵,五天後收容兩千五百餘人。重建第25師,師長胡。[11]

1946年11月2日第195師進佔了通化。遼東軍區四保臨江戰鬥總結對第195師評價很高:

敵一九五師特點:在形勢順利時,一般習慣長驅直入,大膽迂迴。如四平戰役後,初一階段之表現伸縮性大,狡猾異常。如抓我空隙即鑽,見形勢不利即逃,故去年半年與我對峙時間很長,並未受到很大損失。遇虛則攻,遇強則守,在我總的反擊下,取防守之勢,以攻為守,積極加強小部隊活動。為驅逐我軍,不使接近其駐地,力爭主動,免遭圍困和在據點同時挨打的形勢。在龍頭戰鬥中,趁我空隙強攻頭道崴子,見我攻擊即早逃走。又如在二、三道江抽水洞一帶只有2個營守備,尚餘一部經青溝子向我陣地進攻。工事構築,偵察警戒極重視,射擊紀律甚嚴,不易對其進行奇襲與偷襲動作,同時偵察化裝技術好,偽裝欺詐誘俘動作強。如在鐵廠子化裝農民牽着牛、拉爬犁、欺騙麻痹我,突襲我便衣。潰逃時將酒肉丟失,待我便衣食取時,伏擊之,依賴炮火性大,對我炮火甚懼。敵之中下級軍官軍事常識較豐富,執行命令堅決,也表現呆板機械。如小荒溝戰鬥中敵1個班遭我炮火襲擊,不敢撤走;抽水洞戰鬥中其排長帶1個班處於孤軍待斃形勢下,仍不退,故遭受坐襲待殲;敵對我之戰鬥檢討極為重視,如在通化召開軍事戰鬥討論會,對戰鬥中繳獲我之戰術文件研究即足以證明。[來源請求]

通化守備戰鬥,四縱的4個團圍攻通化,195師守了5天,結果四縱傷亡過大攻不動只能撤圍。

1947年5月東北保安司令長官部決定縮小防線,棄守安東地區通化地區。第2師鐵路運輸到四平,接防北上的第七十一軍守備任務並指揮該軍留置部隊及兩個保安團。旋即一周後第七十一軍回訪,第2師奉命調瀋陽,補入新兵5,000餘人,開往本溪駐紮整補,與遼東共軍在本溪橋頭對峙。第五十二軍回到瀋陽附近整補,擔任瀋陽至營口沿線守備。軍主力未出瀋陽以北一步(僅第195師參加過四平街解圍戰鬥、八面城戰鬥,第2師曾短期守四平旋即交防於第七十一軍)。

1947年7月20日前後,亮甲山、大安平一帶的保安隊被迫向遼陽敗退,第2師率第5團於23日車運遼陽,與本溪第6團從26日開始向南掃蕩,收復湯河沿、亮甲山兩地,防務仍交保安團後,第2師移駐遼陽。

陳誠接管東北大權後,「集合第五十二軍訓話時,竟痛加斥責,直指第五十二軍是東北地區最壞的部隊。無紀律,乏戰績,因此人心惶惑,士氣頗受影響」。[12]時軍長趙公武已請病假離部,由副軍長梁愷代理。1947年10月中旬調來覃異之(抗戰期間任第25師師長、第五十二軍副軍長)接任趙公武的軍長職位,這讓第二師師長劉玉章不滿。[12]陳林達麾下195師因在東北秋季攻勢作戰中表現卓著,尤其是彰武之戰,大膽突襲,繳獲無算,獲頒四等寶鼎勳章。國軍統計東北戰績:新22師第一,195師第二。1947年11月7日,第195師正式脫離第五十二軍建制,擴編為新五軍,第195師師長陳林達晉升新五軍軍長。第五十二軍軍長梁愷升任第一兵團副司令官。新任軍長覃異之兼第八兵團副司令,副軍長劉玉章鄭明新,第2師師長劉玉章兼,第25師師長胡晉生兼,駐營口的偽滿軍改編的暫編第58師師長王家善。劉玉章1942年升任第2師師長時陳林達是第2師副師長。兩人同為黃埔四期

1947年11月末,第五十二軍奉命南下收復海城大石橋,以打通遼南走廊解除營口孤懸。11月30日下午第2師攻克海城,復繼續向南攻佔大石橋,並分兵掃蕩,接應營口守軍東進而會師。此戰後,劉玉章向陳誠提請放長假離職,陳誠不允並告以升任第五十二軍副軍長兼第二師師長。劉玉章又提出要去南京中央干訓團受訓,陳誠無奈,只得放行。[12]這時去關內的鐵路交通已經受阻,劉玉章乘飛機到北平,續飛南京入團報到,中訓團教育長是劉玉章的老上司黃達雲將軍。受訓未及二週,東北民主聯軍發動了冬季攻勢,陳誠長官及覃異之軍長均以十萬火急電兩次催劉玉章返部指揮戰鬥,劉玉章去留遲遲難決暫未置理。中訓團以前方連電催返而劉玉章迄未應命,團方難辭責任,劉玉章即行離團,並晉謁蔣介石匯報了陳誠痛斥第五十二軍的經過,表示絕不在陳誠麾下效力,除此之外校長但有差遣,萬死莫辭。[12] 1948年2月,陳誠離開東北,衛立煌接任。新開嶺戰役後重建後的第25師(欠第73團)在1948年2月鞍山戰役遭東北野戰軍第四、第六縱隊與南滿獨立第一師合圍,激戰14日之後全師覆沒,師長胡晉生被俘。相較於第二十五師,同時期在劉玉章率領下的第二師,兵隨將轉,是東北野戰軍的好敵手。但是從1947年冬開始,第五十二軍的前後兩任軍長梁愷覃異之領導無方,外加部隊遭分割使用,除了第二十五師主力守衛鞍山遭滅之外,暫編第五十四師守遼陽,暫編第五十八師(師長王家善)守營口,軍部與第二師在瀋陽,各自孤立的下場是分被別東北野戰軍擊破,而第二師鞭長莫及無法救援。[13]覃異之請辭第五十二軍軍長職並於1948年4月赴南京開國民大會,1948年3月衛立煌劉玉章升任軍長,劉玉章遂重返東北。並以第七十三團為基礎再次重建第二十五師。第2師第5團團長張聞聲,前在第25師團長任內當該師鞍山失利師長胡晉生被俘之時,張脫離部隊潛返瀋陽,劉玉章降調該員為原團副團長,後復職第5團團長。

1948年3月,重建暫編第54師。該師原為偽滿軍改編的東北保安第十一支隊。1947年陳誠東北軍改時,改編為暫編第54師,師長馬轍(或寫作馬徹,為黃埔七期、第200師戰車團團長出身),駐守遼陽,隸屬新組建的新編第五軍建制。在東北冬季攻勢中,1948年1月7日新五軍在遼西新民縣以東的公主屯地區被殲滅軍部、第43師、第195師。1948年2月初,暫編第54師全師4,500人在遼陽守城被全殲。第五十二軍重建暫編第54師時,第2師副師長黃建鏞升任該師師長。軍長劉玉章認為重建這支部隊,兵員並不是問題,主要問題是要挑選新的各級幹部,使這支部隊重新具備戰鬥力。劉玉章決定從第2、第25師中挑選暫54師的幹部,採用交叉挑選的辦法。由軍長和師長挑選三位團長,由師長和團長挑選三位營長,由團長和營長挑選三位連長,這樣依次類推,最終選出暫五十四師的幹部。這樣選人有一個好處,那就是上下級的連續性,不會出現軍長不認識團長,師長不認識營長這類現象。後范漢傑主持遼熱冀邊區,向東北剿總提出抽調幾個師的幹部架子到錦州重新補充新兵,原來的兵員由原所屬軍留下編入充實其他部隊,暫54師改調正在組建的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八軍建制,於錦州城內覆滅。

1948年7月中旬,從瀋陽出動廖耀湘兵團,指揮新一軍、新六軍、第五十二軍南下收復遼陽。7月16日中路的第五十二軍渡過太子河,未經激烈戰鬥而克復了遼陽。五十二軍軍部駐遼陽。為搶佔秋糧,9月15日第2師第4團從遼陽出擊佔領劉二堡

在1948年9月遼瀋戰役開始時,該軍堅壁清野,把農村糧食強運入城,準備長期固守。國共兩方的主力均赴遼西準備決戰,蔣介石飛瀋陽決定集中主力由廖耀湘指揮與東北野戰軍遼西會戰,第五十二軍被劃入廖兵團,五十二軍第2師奉命開到新民縣維護廖兵團後方。10月5日第五十二軍第25師從遼陽出擊,6日佔領空虛的鞍山,以解決軍食問題,蓋鞍山至遼陽六、七十華里之間為豐盛的產糧地區,故於佔領鞍山後,僅留置第25師劉明奎團擔任鞍山守備,其餘各部隊均於7日晚返防遼陽。

在錦州戰役後,10月18日至24日,毛澤東4次發電報要求東北野戰軍派部隊佔領營口:「我們最擔心的是沈敵從營口撤退,向華中增援……並須以一個縱隊控制營口,構築堅守陣地,阻絕海上與陸地聯繫,使蔣、不敢走營口。」杜聿明飛瀋陽向蔣介石建議「以營口為後方,必要時可保遼南」方案,蔣默許。軍長劉玉章抓住這個機會,親到瀋陽活動,「以營口為後方,必要時可保遼南」,推動東北剿總實施該方案。衛立煌猶豫到10月22日深夜,終於批准了該作戰方案。於是第五十二軍不用再被編入廖耀湘兵團西進解錦州之圍,反而南下搶佔營口打通出海口。第一步把第2師從新民縣調回歸建,且知道遼南沒有共軍主力部隊,完成任務沒有困難。10月21日劉玉章召開作戰會議,決定以第25師經騰鰲堡向營口攻擊前進,本夜以駐鞍山的第七十五團在騰鰲堡亘鞍山之線廣正面佔領陣地、嚴密封鎖消息;第2師經鞍山、海城、大石橋,向營口攻擊前進;軍部及直屬部隊在第二師後跟進。22日拂曉開始行動,第2師以郭永團為前衛,郭團沿途擊破海城及大石橋之土共,於24日下午13時許到達營口;以張晴光團為左側支隊,因山地道路崎嶇復數次攻擊受阻於黃昏前方抵營口。第25師以張文博團在右,劉明奎團在左,沿途擊破牛莊共軍抵抗後於同日上午九時進入營口。1948年10月21日,海軍「重慶」號、「永泰」號、「永勝」號、「永康」號等4艦到營口海面用炮火支援國民革命軍第52軍從東北野戰軍獨立第二師作戰奪取營口[來源請求]。隨後,國軍徵調了葫蘆島、大沽、長山島等地的商船和機帆船駛往營口編成運輸艦隊,其中有「海菲」號、「宣懷」號、「中101」號、「中108」號、「中111」號等。海軍方面的報告、戰史稱運輸船只有中字號六艘、聯字號(LSI)一艘、商輪五艘撤運52軍[14]。林彪認為第五十二軍將赴遼西歸建廖兵團,故下令「遼南獨2師已無去營口之必要。」1948年10月23日,原本駐守營口的遼南軍區獨立第2師奉命北上新民縣參加遼西會戰。10月23日拂曉,五十二軍率2個師共24,000餘人從遼陽、鞍山出動,24日黃昏到達營口,沿途僅在海城附近遭到共軍地方武裝輕微抵抗,行動未受阻滯。「徒步機動,祇花了兩天半時間,走了三百華里,到達營口」,[15]「快動猛打」擊敗守衛解放軍,對比之下西進廖兵團,以機械化之師,外加行軍初期並無大軍阻斷,卻「每天行進竟不到二十華里」。[16]由於軍政治主任陳炳寰(營口市人)和軍後方辦事處長郭斌卿(劉玉章嫡系)相爭營口市長不下,10月25日劉玉章派軍參謀長廖傳樞臨時擔任營口市長[9],由副參謀長劉朝槐代理參謀長之職。1948年10月25日,東野前指向中央軍委匯報:「敵52軍部隊23日佔海城牛莊,昨(指24日)已佔營口,我在遼南只有地方武裝,遼南獨2師已不能先佔營口。」毛澤東當日18時回電批評:「你們事先完全不估計到敵人以營口為退路之一,在我們數電指出後,又根據52軍西進的不確實消息,忽視對營口的控制,致使52軍部隊於24日佔領營口,是一個不小的失着。」

10月26日,第2師代師長尹先甲奉命率第5、6團在田莊臺附近渡過遼河,準備進出盤山溝幫子攻擊遼西共軍主力之側背,策應廖耀湘西進兵團突圍。27日該部渡河完畢,先頭搜索部隊已達盤山以南,主力亦已開始前進時,忽奉衛立煌長官十萬火急電,以西進兵團失利,命該軍連夜兼程到達蘇家屯集結待命。

10月27日深夜1點鐘,劉玉章召集平爾鳴(副軍長)、李運城(第25師師長)、軍參謀長廖傳樞劉朝槐(副參謀長)研究東北剿總前日下午的電令「廖兵團情況不明,着該軍星夜馳援瀋陽」。廖傳樞提議向東北剿總電示:「盤山方面有共軍大部南下,先頭已抵牛莊,判斷我軍至鞍山附近必遭側擊,援無望,進退失據,不堪設想。究應如何,乞立電示。」27日凌晨4點鐘,東北剿總復電:「來電悉,該軍固守營口,已電總統派艦來接。」劉玉章令第二師歸建,一面先派一部向瀋陽前進,當日午夜,第二師回渡完畢,正擬放棄營口率軍北上,又奉衛長官電令,遼西匪主力,直撲瀋陽,鞍山已陷匪手,飭本軍固守營口待命,我除令向潘陽前進部隊歸建外,速令各部隊,在原地加緊備戰,另由二十五師派一個營,據守營口北之石橋子「據點」前進陣地。劉玉章立即派師長李運城乘吉普車去把部隊追回。先頭部隊劉明奎團已抵海城附近,10月28日中午才回到營口,繼續修築工事。10月27日,東北野戰軍第九縱隊接到東北野戰軍總部急電,要求九縱火速南下趕往營口,斷敵退路。九縱部隊晝夜兼程日行80公里,先頭部隊甚至強行軍日行100公里以上。10月28日和10月29日兩天,營口平安無戰事,五十二軍頻頻向瀋陽和葫蘆島催問船隻。

10月30日午後,九縱先頭部隊抵達營口北約30里,隨即與五十二軍交火。劉玉章為儘可能在較遠處拒止共軍前進,並掩護撤退企圖,以5個團增援反撲,擴大緩衝區域。九縱第25師曾雍雅師長、第27師任昌輝師長向九縱首長匯報:「今天的仗打得好惡呀!敵人拼命地反擊。」10月31日3時許,東北野戰軍第九縱隊(司令員詹才芳)向營口發動攻勢。10月31日,在葫蘆島卸空後的登陸艇和商船「渤海」號、「宣懷」號、「中101」號、「中108」號、「中111」號等到營口海口,因落潮水淺,不能駛入。桂永清乘坐「重慶」號赴營口,親自部署指揮搶運:[17]

  • 「重慶」號巡洋艦位於遼河口外,掩護艦船進出遼河,必要時炮擊營口市區,掩護最後撤退部隊;
  • 「永興」號、「太康」號軍艦駛入遼河,泊於西炮台附近掩護裝運,俟殿後部隊登船啟運後,再逐次退出遼河;
  • 「聯利」號、「中基」號、「中鼎」號、「中建」號4運輸艦入港,協運人員、馬匹及物資
  • 「宣懷」號及各中字輪入港載運部隊
  • 「海菲」號、「渤海」號輪船則停在遼河口外,以待駁運
  • 派兵控制港內帆船作為駁運和殿後部隊撤退之需。

11月1日上午,大小几條登陸艇和一艘「宣懷」號商船靠岸太古碼頭。劉玉章決定當天晚上登船逃跑。但船少不敷使用,只好把汽車破壞,打死馬匹,打破建制,將人員全部「塞」上船,軍部集合各部副主官和必要幕僚人員,將撤退要領、船隻分配、注意事項等先行下達,進行準備,待命上船。為掩護撤退,決定利用外圍既設據點工事,留置約30個排哨,每哨配電話一部,在其後適當隱蔽處控置卡車一輛。排哨必須死守,非有命令不得撤退,待大部登船以後,各排哨同時撤回,利用卡車直驅碼頭上船。11月1日激戰一天,九縱掃清了營口外圍,構成圍城之勢。為使當晚撤退安全,當晚20點,五十二軍以軍部輜重團(裝備火力與步兵團略等)向九縱二十五師陣地猛力反撲,沖入九縱二十五師師部所在的村落,激烈巷戰。五十二軍主力即乘機撤離陣地,悄悄奔向碼頭。夜23時各特種部隊都已登船完畢,步兵部隊也開始到達碼頭,劉玉章、廖傳樞這時上了馬紀壯的旗艦太康號。但時值落潮,船不能出海,須待拂曉前漲潮。後半夜,九縱的偵察分隊紛紛報告城內之敵已向碼頭撤退,正陸續開始登船。11月2日拂曉,九縱在濃霧籠罩下攻城,九縱25師僅用30分鐘攻佔了海關碼頭,攔腰截斷東部守軍的逃路;27師迅速攻下了營口西炮台;26師攻入市區清掃漏網守軍。九縱25師師長曾雍雅在回憶錄中寫:[18]主要軍官上船以後,怕船上人多壓沉了船,為阻止潮水般的官兵上船,命令開火向岸上射擊,搶不上船的官兵憤怒地向海面的船隻開槍還擊;見此情景,曾雍雅師長命令猛烈炮擊撤退的船隻,立即停止向岸上國軍官兵射擊並展開政治攻勢,這導致海邊數千登不了船的官兵更猛烈地向船上射擊;一艘剛離岸的大火輪中炮彈冒出幾股巨大的煙火,不一會兒整條輪船都燃燒起來。廖傳樞指燃燒傾覆的是三北公司的渤海輪,上面裝載有炮兵營、通信營、第二師師部和第五、第六團。炮兵營先上,且在下艙,全部燒光,其它跳入水中淹死的也不少。步兵團開始登船就起了火,吃虧較小。起火的原因是這條船裝汽車到葫蘆島卸下,地板上多被汽油漏濕,船上沒有開燈,有人點上蠟燭;隨着登船的人越來越多,船底觸河底失去平衡,船員要求向外側疏散,無人理會,蠟燭因船身傾斜而倒地起火,迅速蔓延,人各逃命,無法挽救。另一說:凌晨4時許,裝運第2師的「宣懷」號商輪突然起火爆炸,中艙和底輪的2,000餘人葬身火海,只有甲板和上艙人員得以逃生。[19]劉玉章在《東北戡亂戰爭親歷記》回憶:「各單位上船完畢,待命發航之際,忽第二師所乘的宣懷號輪起火,陡見濃煙瀰漫,火光沖天。好在船未離岸,人員尚可紛紛撤離。惟炮兵營裝於艙底,慘痛損失自在意中,後據報第二師下船人員,均自動保持建制,並在碼頭附近佔領陣地,防匪襲擊,其臨危不亂,時時不忘戰鬥的精神,可圈可點。我目睹宣懷號起火,然而我是在太康號輪上,焦灼如焚,徒呼奈何……我遭遇過不少艱困憂傷之事,從未輕易彈淚,但這次宣懷號起火,眼看多年同生共死患難弟兄,陷於無助的死地,或將作毫無價值的犧牲,不覺潸潸淚下。」遼南獨立第二師師長左葉在《憶遼瀋戰役中的獨立二師》一文中寫:「……我同參謀長商量,要設法抓一個了解內情的敵軍官。參謀長立即派師偵察連謝連長帶上一個偵察班去執行此項任務……拂曉前抓回一名敵軍官。據這名俘虜交待:當晚第五十二軍已開始登船,由於逃命心切,秩序十分混亂,致使一艘輪船失火燒毀。」據國營輪船招商局1948年11月11日《業務通訊》第4號第3頁載:「『宣懷輪』在營口應軍差,船內彈藥、汽油夾雜堆放,所載國民黨軍人也格外擁擠,11月2日晨,該輪在營口太古碼頭起火,汽油彈藥相繼爆炸,無法撲救,船上船員死亡20人,『宣懷』輪被毀。」第2師師長尹先甲混入別的船,撤到葫蘆島後未再露面。11月2日5點鐘,潮漲水深,營口河港的各船起錨開航,發現遼河東岸飛機場西南有大批無法登船的部隊麇集成團。「中基」號在「太康」號和「永興」號的炮火掩護下於當日7時20分最後出港。許多未來得及上船的國軍官兵舉槍向艦船射擊,艦上也開炮回敬,不少人死於自相殘殺之中。11月2日上午10點鐘劉玉章、軍政治主任陳炳寰、軍參謀長廖傳樞換乘「重慶號」輕巡洋艦與海軍總司令桂永清見面。海軍艦艇護運第五十二軍軍部及第25師(缺1個團)、軍直特務團共一萬多人撤葫蘆島,至1948年11月2日上午10時許,營口陸上戰鬥全部結束,留在營口的第2師、第25師1個團及軍直人力輸送團等部損失,第九縱隊在營口共殲1.48萬餘人。11月2日下午16點,廖傳樞登上駁輪到葫蘆島見杜聿明,報告撤退和失火經過。11月5日第5團團長郭永和和第6團團長侯程達張晴光殘部五六百人自行找木帆船抵達葫蘆島。[20]郭永和升第2師師長,侯程達繼任軍參謀長。[21]敵前海上撤退雖可以算是成功,被譽為東北的「敦克爾克大撤退」,但是可以預期的是輜重幾乎全失,後來再船運至江南常州整補。[22]

回顧內戰東北戰場,第五十二軍除了第25師先後兩次慘敗之外,與東北野戰軍交手勝多敗少,但再多的戰術勝利也無法彌補國府戰略上的錯誤。

1948年11月9日遼南貿易公司派遣劉少逸等人負責善後、修理被燒毀的「宣懷」輪,沒有炮彈擊中的痕跡,甲板無燒過痕跡,只有船艙有過火痕跡。1949年9月該船修好,經近海試船後交給大連的遼南貿易公司使用。[23]

在葫蘆島,杜聿明副長官將新成立的第296師劉梓皋部撥歸第五十二軍建制。該師僅有各半數之2個團,且係接收新兵未久。第五十二軍於葫蘆島休整3日,奉命乘輪航運上海,分駐丹陽、無錫、常州、蘇州一帶整訓,軍部駐武進。南京國防部優先補充,故未及兩個月,第五十二軍人員裝備均獲齊全。劉玉章對第296師特予優遇,除優先予以補充外,另成一個團,使該師成為三個團的建制完整部隊。

1949年5月上海戰役期間,第五十二軍於月浦之戰造成解放軍重大損失。[24]

Remove ads

在台灣時期

1949年5月27日,在軍長劉玉章率領下,先撤到舟山後至臺灣,同年6月再到澎湖,是以完全建制能保持戰力來臺之部隊,雖然如此,實際上全軍上下大約只從上海撤出一萬人。[25]後來陸軍先後將首都榮譽團士兵、第七補訓總隊第二團、第七十三軍殘部撥補第五十二軍充實戰力。[26]

1954年7月1日,中華民國陸軍在臺灣實施大規模的整編,第五十二軍番號改編為陸軍第八軍(與抗戰時期的李彌第八軍毫無關係),1956年更動番號為陸軍第三軍[27]1976年先更動番號為陸軍第十一軍,再改為陸軍第六十九軍[28]。1989年軍級單位裁撤,時駐地為臺灣臺北。來臺後也少有實戰經驗,但第八軍軍部輪調至金門時,曾經歷1954年9月3日砲戰、10月5日砲戰與1955年1月2日砲戰。[29]

1955年11月以後,軍部所屬師級部隊不再固定,軍建制部隊僅為軍司令部及軍直屬部隊[30]。第二師番號後來變更為第三十三師、第三三三師,代號為埔光部隊,素有「天下第一師」稱號(因第一師覆滅未撤退來臺);第二十五師變為第三十四師、第二三四師,代號為長城部隊;兩師皆為國軍主力。

1997年7月1日至2001年6月30日,實施「精實案」師級單位裁撤後,留下8個師級指揮機構(第三十三、三十四師為其中兩個),聯合兵種旅成為高階戰術單位,埔光部隊(黃埔之光)保有一旅:第二九八旅,改代號埔傳部隊;長城部隊(紀念長城戰役古北口之役)保有一旅:第二百旅,改代號古北部隊。2004年1月實施「精進案」,裁撤師級指揮機構,2013年4月1日,第二百旅再次更換番號為陸軍機械化步兵第二三四旅,代號回復為長城部隊。2013年7月1日,第二九八旅更換番號為陸軍機械化步兵第三三三旅,代號回復為埔光部隊。

Remove ads

長官

歷任軍長從成軍至撤臺初期為關麟徵張耀明趙公武梁愷覃異之劉玉章郭永

在臺歷任軍長依序為侯程達張光智田樹樟郝柏村胥立勛丁恩元張道一張振遠蔣仲苓夏超梁鳳彩李君志柏隆櫃羅本立黃世忠王文燮張前廣張光錦梁世銳

組織與主官異動

抗日戰爭整編成軍至國共內戰上海戰役前

1937年7月(駐地陝西咸陽):軍長關麟徵,副軍長張耀明。第二師師長鄭洞國,第二十五師師長張耀明
1938年10月:軍長張耀明,副軍長趙公武。第二師師長趙公武,第二十五師師長張漢初,第一九五師師長梁愷(新調入,由河南保安團編成)。
1943年2月(駐地雲南):軍長趙公武,副軍長梁愷。第二師師長劉玉章,第二十五師師長姚國俊,第一九五師師長鄭明新
1945年8月(駐地雲南文山):軍長趙公武,副軍長梁愷。第二師師長劉玉章,第二十五師師長劉世懋,第一九五師師長陳林達
1947年6月(駐地東北):軍長梁愷,副軍長劉玉章鄭明新。第二師師長劉玉章,第二十五師師長胡晉生,暫編第五十八師師長王家善(由原滿洲國軍改編)。第一九五師調離第五十二軍建制,擴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五軍
1948年3月(駐地東北):軍長劉玉章,副軍長平爾鳴。第二師師長平爾鳴,第二十五師師長李運成,暫編第五十四師師長黃建墉(暫編第五十八師投共,重建暫編第五十四師調入第五十二軍建制)。
1949年4月(駐地上海):軍長劉玉章,副軍長李運成。第二師師長郭永,第二十五師師長李有洪,第二九六師師長劉梓皋(暫編第五十四師後改調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八軍建制,於錦州覆滅,第二九六師在第五十二軍撤至葫蘆島時調入)。

1949年5月25日,陸軍第五十二軍由上海撤往舟山後

1950年7月(駐地桃園中壢):軍長劉玉章。轄第二師師長郭永、第二十五師師長李有洪、第四十師師長張文博
1954年7月(駐地福建金門):改稱「陸軍第八軍」,軍長郭永。轄第三十三師〔第二師與第四十師之一部改編〕師長侯程達、第三十四師〔第二十五師與第四十師之一部改編〕師長張文博、第六十八師〔第三三九師改編〕師長汪奉曾
1956年6月(駐地臺北樹林):改稱「陸軍第三軍」,軍長郭永。轄第三十三師師長杭世騏、第五十七師師長陳德煌、第五十八師師長孫竹筠
1976年1月(駐地福建馬祖):改稱「陸軍第十一軍」,軍長梁鳳彩。轄第三十七師師長葉昌育、第五十三師師長孫建功、第六十五師師長程邦治
1976年8月(駐地臺灣臺北):改稱「陸軍第六十九軍」,軍長李君志。轄第三三三師師長陶光遠、第一二七師師長葉昌育、第二八四師師長何清中
1989年7月(駐地臺灣臺北):第六十九軍司令部裁撤〔陸精七號案〕,軍長梁世銳[31]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