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與憤怒》(英語:The Sound and the Fury),是美國作家威廉·福克納的第四部小說和成名作,出版於1929年,書名出自莎士比亞戲劇《麥克白》中第五幕第五場麥克白的著名獨白。該書採用意識流的方法,講述了美國南方破落戶康普生一家的生活,是美國文學史上的經典之作,受詹姆斯·喬伊斯和弗吉尼亞·伍爾夫等人的影響。
聲音與憤怒 The Sound and the Fury | |
---|---|
作者 | 威廉·福克納 |
類型 | 南方哥德小說 現代主義 |
語言 | 英文 |
發行資訊 | |
出版機構 | Jonathan Cape and Harrison Smith |
出版時間 | 1929 |
出版地點 | 美國 |
媒介 | 印刷 |
頁數 | 336 |
所獲獎項 | 世界報20世紀百大書籍、20th Century's Greatest Hits: 100 English-Language Books of Fiction[*] |
系列作品 | |
前作 | 沙多里斯 |
續作 | 我彌留之際 |
規範控制 | |
ISBN | 0-679-73224-1 |
OCLC | 21525355 |
杜威分類法 | 813/.52 20 |
LC分類法 | PS3511.A86 S7 1990 |
「喧嘩與騷動」的各地常用名稱 | |
---|---|
中國大陸 | 喧譁與騷動 |
臺灣 | 聲音與憤怒 |
概述
該書原題《黃昏》,現在的題目是取材於莎士比亞《麥克白》中的台詞。該書以麥克白的敗亡、絕望與虛無,來映照就南方解體後大家族子弟的心境。這部小說是福克納最喜愛的作品,他將它看做自己「最美好的失敗」、「最勇敢的失敗」、「最輝煌的失敗」,正是這部結構複雜、大膽實驗的作品為他贏得了世界聲譽。[1]
內容
這部小說分四個部分,涉及到四天時間,打破了傳統小說的敘事順序。各種事件在書中跨越時間界限交織在一起,再現了一個大家族幾十年的興衰歷程。在結構上,全書採取一種類似對位法的技巧,四個部分既相互獨立,又相互映襯。前三個部分是康普生家三個兒子班吉、昆丁和傑生的內心獨白,而第四個部分則是以第三人稱敘述黑人女僕迪爾西在康普生家的所見所聞,填補前三個部分的空白。由於採用了意識流手法,不同時空的事件往往被故意混雜在一起,增加了作品的複雜性。[2]
小說敘述的是傑弗生鎮上顯赫一時的康普生一家,現已沒落,只剩破敗的房子和一個老女僕。家中幼子班吉是一個智障,33歲時只有3歲智力,故事即是以他錯亂的回憶開頭。康普生家大女兒凱蒂與富家子弟私通後懷上孩子,不得已嫁給體面人家,然而事情終於敗露,被逐出門。大兒子昆丁心中滿是家族榮譽,醜聞發生後聲稱凱蒂的孩子是與自己亂倫的結果,投河自盡。康普生先生也於1912年病逝。二兒子傑生注重實利,想依靠凱蒂丈夫混個銀行職位,但因為凱蒂被逐出家門而失去機會,他還竊取了凱蒂私生女的贍養費,然而這筆錢最終還是被凱蒂女兒偷了回去。[3]
引用和註釋
參考書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