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善見律毘婆沙》,即《善見律註》,全名《一切善見律毘婆沙》(巴利語:Samantapāsādikā),佛教巴利律藏的註釋,體現了在斯里蘭卡流傳的分別說部(史稱赤銅鍱部)的悠久傳統,絕非一人一時之著作。此書在南齊永明7年(公元489年)時由僧伽跋陀羅(Saṃghabhadra)與僧猗(一作僧禕)漢譯,共十八卷,是漢傳佛教經典中少見由巴利語譯出的著作。
巴利語samanta的意思是「一切,全部的」,漢譯本翻為「一切」。[1]pāsādika的意思是「令人喜愛的、端正的」,漢譯本翻為「善見」。[2]「毘婆沙」的意思是註釋,戒律作為佛教傳承的主要載體,歷經多代人的口耳相傳和解釋,其註釋最能體現部派傳統。漢譯本的「律毘婆沙」在巴利本的對應原語是「Vinaya-saṃvaṇṇanā」。
南傳佛教現有律註版本在有關佛教歷史的記載中,與漢譯的古代版本相比,已經變更了部分偈頌和解說來強調自己是「上座部」。現在一般將此書歸為傳說中的覺音所最終完成。
漢傳佛教古代時認為它是《四分律》的註釋,如日本僧人凝然在《八宗綱要》中就如此主張。但日本高楠順次郎教授留學歐洲時,考證出它相當於巴利三藏中的《一切善見律注》(Samantapāsādikā),是南傳佛教的戒律註釋。但是漢譯的《善見律注》篇幅只有原本的二分之一,漢譯的《善見律注》到後面省略頗多,其譯文越到後面越難於和巴利本對照,但大體上還能指出漢譯本和巴利本的相同之處[3]。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