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啦啦仔和啦啦妹(口頭語:Lala zai、lala mui),或啦啦族,是一個馬來西亞俚語,用來形容過份追求潮流,但卻沒有成熟的時尚觸覺,以及表現出低俗浮夸、穿搭不適合自己風格的年輕人。[1] 一般而言,「啦啦」的言行舉止會表現出教育程度不高,講話經常刻意加入各種髒話,喜歡染髮、刺青、穿環和前衛潮服,並經常留連潮流商品林立的購物商場及娛樂場所,相當於香港所謂的MK文化。
一般認為啦啦文化起源於吉隆坡金河廣場,即是馬來西亞最早建設的時尚購物商場。[1][2]不同年代的啦啦與其時的潮流文化有連帶關係,1990年代受到香港電影的影響最大,例如《天若有情》、《古惑仔系列》等電影;2000年代是日本流行文化和台灣偶像劇的高潮時期;2010年代之後由韓流取而代之。啦啦喜歡模仿當代流行偶像的髮型及服飾裝扮。現今則普遍存有柔佛新山一帶盛產「啦啦仔」的偏見,認為當地青年的裝扮風格大多浮誇俗氣,如紋身、染髮、背「阿窿包」(斜背或側背式長方形扁平包)、穿戴仿冒名牌衣服等[3][4]。
「啦啦」一詞與某種海鮮俗稱同名,即是「蜊仔」(lâ-á)[5];與之衍生出「啦啦妹」也被稱為「西蚶妹」(siham mui),即「螄蚶」(sai-ham)。但不確定「啦啦文化」與其之間是否有關係。有一種間接的解釋認為,或許是因為蛤蜊為海洋生物,而大海「豐富多彩」,因此用來指稱染髮鮮艷、穿着花哨的年輕人為「啦啦族」[2]。也有認為「啦啦」本身並無實際含義,可能是源自馬來西亞式華語和英語中的常見語氣助詞 「啦」("la"/ "lah"),暗指這一群體教育程度不高,口語中經常摻雜許多非正式的語助詞。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