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俄語:Материализм и эмпириокритицизм羅馬化Materializm i empiriokrititsizm)是弗拉基米爾·列寧於1909年出版的哲學著作。該書是辯證唯物主義的一個重要作品,在蘇聯高等教育機構中作為必修課程的一部分,被稱為「馬克思列寧主義哲學」。[1]列寧認為,人類的感知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的外部世界。[2]

Thumb
列寧的《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第一版封面,1909年出版於莫斯科,題筆名「Vl. Ilyin」。

列寧闡述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間的根本哲學矛盾如下:「唯物主義是承認『客觀存在的物體』或存在於思想之外的物體;觀念和感覺是這些物體的副本或影像。相反的學說(唯心主義)則說:這些物體在思想之外不存在;它們是感覺的聯繫。」[3]

背景

這本書的全名是《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對一個反動哲學的批評意見》,是列寧在1908年2月至10月被流放到日內瓦倫敦期間寫成的,並於1909年5月由Zveno Publishers在莫斯科出版。原始的手稿和準備材料已經失落。[4]

這本書的大部分是列寧在日內瓦寫的,只有一個月是列寧在倫敦寫的,他在那裏訪問了大英博物館的圖書館,以獲取現代哲學和自然科學材料。這本書的參考文獻超過200個。[4]

1908年12月,列寧從日內瓦移居到巴黎,直到1909年4月才開始糾正校對。一些段落被編輯以避免沙皇審查。在沙皇俄羅斯,這本書出版十分困難。列寧堅持迅速分發這本書,並強調其出版涉及「不僅文學,而且嚴肅的政治義務」。[4]

這本書是對他在布爾什維克黨內的政治對手亞歷山大·博格丹諾夫的三卷著作《經驗主義-唯物論》(1904年至1906年)的反應和批評。1909年6月,在巴黎的一次布爾什維克黨的小型會議上,博格丹諾夫被擊敗並被驅逐出中央委員會,但他仍在黨的左翼中擁有重要地位。他參與了俄國革命,被任命為社會主義社會科學院的主任。[來源請求]

1920年,《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在俄語中重新出版,並由弗拉基米爾·涅夫斯基撰寫了攻擊博格丹諾夫的導言。隨後,它出現在20多種語言中,並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哲學中獲得了規範地位。[來源請求]

章節概要

第一章:經驗批判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上)

列寧討論了恩斯特·馬赫阿芬那留斯的「唯我論」。

第二章:經驗批判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下)

列寧、徹爾諾夫巴扎羅夫路德維希·費爾巴哈約瑟夫·狄慈根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的觀點進行了批判,並評論了認識論中的實踐標準。

第三章:經驗批判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續)

列寧試圖定義「物質」和「經驗」,並探討了自然界中因果關係和必然性的問題,以及「自由和必然性」和「思維經濟原則」。

第四章:哲學唯心主義者作為經驗批判主義的合作者和繼承者

列寧處理了左右康德批判,探討了內在主義哲學、博格丹諾夫的經驗唯物主義,以及赫爾曼·馮·赫爾姆霍茲對「符號論」的批判。

第五章:科學和哲學唯心主義的最新革命

列寧討論了「物理學危機」「物質已經消失」的論點。在這個背景下,他談到了「物理唯心主義」,並指出(在第260頁上):「哲學唯物主義必須承認唯一的物質屬性是客觀實在性,即在我們意識之外的客觀存在。」

第六章:經驗批判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

列寧討論了博格丹諾夫、蘇沃洛夫、恩斯特·海克爾和恩斯特·馬赫等作者。

在第四章的附錄中,列寧回答了這個問題:「車爾尼雪夫斯基從哪個方面批判康德主義?」

參見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