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金王國(錫金語:འབྲས་ལྗོངས།)是在1642年至1975年間存在的一個國家,清朝期間被稱為哲孟雄(錫金語:འབྲས་མོ་གཤོངས།),由世襲的卻嘉(國王)統治。原為清朝所屬的西藏甘丹頗章政權的藩屬,1861年成為英屬印度帝國保護國,1950年又成為印度保護國。1975年正式被印度吞併並成為印度的一個邦。第12代卻嘉(國王)帕爾登·頓杜普·納姆加爾流亡美國,宣稱不承認印度對錫金的統治。1982年,帕爾登·頓杜普·納姆加爾在美國紐約逝世,旺楚克·滕辛·納姆加爾繼位。200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承認印度對錫金擁有主權。此後錫金王室的王位不被任何國家政府承認。在文化和宗教方面,其與西藏和不丹聯繫甚密,從其首位國王由西藏遷移而來,和其與不丹有共同邊界可以看出。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7年7月22日) |
歷史
中國清代的古籍中,錫金名為「哲孟雄」(錫金語:འབྲས་མོ་གཤོངས།,Dremoshong,其意是「產米之地」),早期西藏人移民稱之為「登疆」(中古藏語:འབྲས་ལྗོངས།,Drenjong,意為稻米之谷)。到19世紀後,「Demojong」在英文文獻中逐漸被Sikkim/Sikhim/Sukhym所替代。「Sikkim」(錫金現譯名)一詞則出自該地的林布族語言Su Khyim(意為「新宮殿」),即指彭措南傑(蓬楚格·納穆加爾)新建之國[1]。尼泊爾人移居於此稱之為「新地方」。
遠在公元7世紀,哲孟雄是吐蕃的一部分。9世紀時,哲孟雄成為獨立的部落,但其境內的寺院仍隸屬於西藏各大寺。錫金流傳很多神話,但世襲君主國成立前的歷史記載不多。之前錫金是雷布查族的居住地,他們多生活在喜馬拉雅山的南面山坡地帶。1642年,菩提亞族的蓬楚格·納穆加爾建立納穆加爾王朝,自稱法王,錫金成為世襲君主國。蓬楚格·納穆加爾是來自康巴地區的菩提亞人貴族,在蓮華生相關傳說的支持下,依靠寧瑪派喇嘛降服了錫金土著雷布查人的勢力。
1788年尼錫戰爭爆發,尼泊爾的廓爾喀軍隊入侵錫金,攻佔錫金當時的首都拉布登策,錫金國王越境逃亡到西藏,在熱日宗的春丕谷避難,廓爾喀軍隊繼續向西藏推進,一度佔領整個後藏並洗劫班禪喇嘛的駐錫地扎什倫布寺,結果達賴與班禪向清朝中央政府請求援軍。乾隆皇帝先後兩次用兵,最後由福康安和海蘭察統率清軍於1791年將廓爾喀人全部逐出西藏,並越境追擊至尼泊爾王國首都加德滿都城郊。廓爾喀軍隊在挫敗清軍前鋒獲得小勝後請降,從此成為中國的藩屬,這也是乾隆「十全武功」的最後一戰。清軍擊退廓爾喀後錫金本欲收復其失土,但這時尼錫戰爭中假意援助錫金的不丹軍隊突然攻擊錫金,導致本來就已經被廓爾喀人打得潰不成軍的錫金腹背受敵,結果錫金在提斯塔河谷地以西的大片領土仍然淪於尼泊爾之手,而提斯塔河谷地以東的領土則被不丹佔領,錫金只保有提斯塔河上游的領土,比現在的錫金邦大不了多少的區域。
1814年,英國東印度公司開始入侵錫金。
1835年,大吉嶺和蘭吉德河以南的地區割讓給英國人。
1861年2月英國入侵哲孟雄,國王楚布南嘉在3月28日和英屬印度簽訂了《杜姆隆格條約》,哲孟雄正式成為英國的保護國。[2]
1888年,英軍經錫金出兵西藏,驅逐佔領爭議領土隆吐山的藏軍,並攻佔亞東等要隘。中國清政府一意妥協,速派駐藏幫辦大臣升泰前去議和。
1889-1908年,英屬印度政府委派約翰·克勞德·懷特爲首任駐錫金政務官,懷特於錫金進行地理勘察及開墾荒地,並引進大量尼泊爾農民。
1890年3月17日,升泰與英國駐印度總督蘭斯頓在加爾各答簽訂《中英藏印條約》,共八款。主要內容為:清政府承認錫金歸英國保護;劃定中國西藏和錫金的邊界,游牧、通商等問題,留待日後再議。由此清廷承認錫金成為英國的保護國。1893年12月5日又簽訂了《中英藏印續約》,解決游牧、通商等問題。
1918年,英國殖民者把政權交還給塔希·納姆加爾國王。塔希國王實行許多經濟和社會改革,廢除各種無償勞役,徹底檢查稅收制度,廢除地主的行政和司法職能,開始進行土地改革。
1947年,印度獨立,英國在亞洲的勢力和影響不再存在,印度人繼承英國在錫金的地位。印度與錫金簽訂《維持現狀協定》,繼續派駐駐錫金政治專員。受印度扶持的錫金國會黨發起不合作運動,要求國王進行改革。同年5月9日,國會黨政府正式成立,但遭錫金王族強烈反對而解散,隨後反對君主制的群眾運動也日漸興起。
1949年6月初,印度以「防止動亂和流血」為藉口,派軍隊入侵錫金,強行接管成立不到一個月的新政府,並委任印度人拉爾為錫金首相。
1950年12月5日,印度政府和錫金簽訂《印度錫金和平條約》,規定錫金為印度的「保護國」,條約規定錫金在內政方面享有自治權,但印度控制錫金的國防、外交、經濟、郵政、銀行、紅十字會、國際援助等權利。
1968年8月,甘托克爆發反印示威,要求廢除《印度錫金和平條約》。錫金的卻嘉與其美國出生的妻子霍普·庫克希望獲得更大獨立性,與印度政府矛盾加深。
1973年4月,錫金發生反對君主制的騷亂,一位錫金公主指責「印度低級情報人員」挑起麻煩,隨後印度軍隊對錫金實行軍事管制。[4]錫金的卻嘉、代表錫金人民的政黨領導人和印度政府於1973年5月8日制定三方協議,以進行行政改革,君主被剝奪了實際權力。[5]
1974年4月,親印度的錫金國民大會在選舉中獲勝,根據該協議組建第一個民選政府。[5]
1974年6月20日,錫金議會通過了由印度擬定的錫金憲法,規定印度政府派駐的政治專員為政府首腦和議會議長。同年9月印度議會兩院提議錫金為印度的「副邦」(Associate State,亦有誤譯作「聯繫邦」的),在印度人民院及聯邦院各為錫金設一個議席。[4]
1975年,印度軍隊解散錫金國王的宮廷衛隊,軟禁了錫金國王帕爾登·頓杜普·納姆加爾。4月10日,錫金議會通過決議廢黜國王及君主制,把錫金變為印度的一個邦。4月14日,錫金在印度的主導下舉行了全民投票,決定錫金君主去留。在尼泊爾移民壓倒性的選票支持下,一人一票公投投出和印度合併的結果——投票結果顯示大部分錫金人同意併入印度。隨後印度議會通過第35、36號《印度憲法修正案》,正式接納錫金成為印度的一個邦。
錫金卻嘉
錫金的世襲君主稱為卻嘉,意為「法王」(也譯為國王),英屬印度將其稱為瑪哈拉賈(大君)[6]
# | 統治時期 | 畫像/照片 | 名字 | 錫金語 | 威利轉寫 | 拉丁化 | 大事記 |
---|---|---|---|---|---|---|---|
1 | 1642年–1670年 | 彭措南嘉 (蓬楚格·納穆加爾) |
ཕུན་ཚོག་རྣམ་རྒྱལ་ | phun tshog rnam rgyal | Phuntsog Namgyal | 錫金卻嘉王朝建立者,定都尤卡索姆(Yuksom) | |
2 | 1670年–1700年 | 丹松南嘉 (丹松·納穆加爾) |
བསྟན་སྲུང༌རྣམ་རྒྱལ་ | bstan srung rnam rgyal | Tensung Namgyal | 遷都拉布登策(Rabdentse) | |
3 | 1700年–1717年 | 查多南嘉 | Chakdor Namgyal | 蓓蒂旺姆(Pendiongmu)是先王的長女,逃往不丹,欲奪位,使得不丹出兵佔領錫金達八年之久。查多南嘉逃往拉薩,在西藏的幫助下奪回了王位 | |||
4 | 1717年–1733年 | 居冕南嘉 | འགྱུར་མེད་རྣམ་རྒྱལ་ | 'gyur med rnam rgyal | Gyurmed Namgyal | 錫金遭到了廓爾喀軍隊的襲擊 | |
5 | 1733年–1780年 | 彭措南嘉二世 | ཕུན་ཚོག་རྣམ་རྒྱལ་ | phun tshog rnam rgyal | Phuntsog Namgyal II | 廓爾喀軍隊洗劫了錫金首都拉布登策 | |
6 | 1780年–1793年 | 丹增南嘉 | བསྟན་འཛིན་རྣམ་རྒྱལ་ | bstan 'dzin rnam rgyal | Tenzing Namgyal | 因廓爾喀的入侵逃往西藏,並在西藏逝世 | |
7 | 1793年–1863年 | 楚布南嘉 | Tshudpud Namgyal | 錫金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王。他將首都從拉布丹澤遷到了杜姆隆格(Tumlong)。英國勢力開始進入錫金。 | |||
8 | 1863年–1874年 | 錫東南嘉 | Sidkeong Namgyal | ||||
9 | 1874年–1914年 | 圖多南嘉 | མཐུ་སྟོབས་རྣམ་རྒྱལ་ | mthu stobs rnam gyal | Thutob Namgyal | 1889年起英國開始向錫金派駐專員。1894年首都遷往甘托克 | |
10 | 1914年 | 錫東祖古南嘉 | Sidkeong Tulku Namgyal | 錫金歷史上在位時間最短的國王 | |||
11 | 1914年–1963年 | 塔希·納姆加爾 (札西南嘉) |
བཀྲ་ཤིས་རྣམ་རྒྱལ་ | bkra shis rnam rgyal | Tashi Namgyal | 1950年,錫金成為印度的保護國 | |
12 | 1963年–1975年 | 帕爾登·頓杜普·納姆加爾 (佩登東杜南嘉) |
དཔལ་ལྡན་དོན་དྲུཔ་རྣམ་རྒྱལ་ | dpal ldan don grub rnam rgyal | Palden Thondup Namgyal | 1975年,錫金被印度吞併,成為印度的錫金邦 |
國家象徵
錫金國旗地為白色,四周有紅色寬邊,旗面中央是一個法輪。錫金被稱為「山頂王國」,國旗四周的紅邊象徵這個國家周圍由巍峨雄壯、起伏連綿的喜馬拉雅山脈環繞;法輪是佛教的聖物,既表示錫金是一個篤信佛教的國家,又象徵世間萬物輪轉相傳,繁榮進步。
錫金國徽中央為一個盾牌,兩側由兩條龍扶持着,中央的元素還包括用蓮花裝飾的佛教法輪。位於上方的是一個更像繡着歐洲紋章的帽盔,再上面是右旋海螺和一個代表喚醒弟子並督促他們去實現自己和他人福祉的佛教符文。
錫金滅亡以後,錫金王國國旗被廢除,但國徽被保留,作為錫金的徽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過去一直拒絕承認印度對錫金擁有主權,依印度媒體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世界上最後一個承認錫金屬於印度的國家。
200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溫家寶與印度總理阿塔爾·比哈里·瓦傑帕伊會面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對於錫金地位的態度才開始轉變[7],「錫金問題已經不再成為中國和印度之間的問題」[8]。
參見
外部連結
註腳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