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吳鼎昌(1884年—1950年8月22日),字達詮,筆名前溪,四川省成都府華陽縣人[1],生於華陽縣,或謂生於綏定府達縣[2],祖籍浙江吳興。清末官員,進士,民國初期金融界人物,企業家、官僚。新記大公報投資人,社長,後任南京政府實業部部長、貴州省政府主席。屬政學系。
吳家世代作「師爺」,受家風影響,早年矢志做官,後留學日本,留學期間加入同盟會,旋即退出。回國應清廷廷試,授翰林院檢討。此後又進入大清銀行。
辛亥革命後,吳鼎昌當選為全國工商會議副議長,參加進步黨[3]。1914年任造幣廠總裁。次年,被袁世凱授予上大夫銜。袁世凱死後,投靠段祺瑞,先後任中國銀行總裁、鹽業銀行總經理。1918年,段祺瑞組織安福俱樂部,為院外評議員、財政部次長、南北和談的北方代表,成為總代表朱啟鈐的智囊人物。1920年7月,安福系失敗,被直系軍閥吳佩孚列為禍首,驅出政壇,仍用鹽業銀行進行活動,組成鹽業、金城、中南、大陸四行聯合營業事業所,任儲蓄會主任,發行鈔票,吸收軍閥存款,為北洋軍閥解決財政困難,為自己攫取高額利潤,成為金融界巨頭。[4],後隨着安福系倒台而丟官。轉而投身報業。
1924年找到昔日留學老友張季鸞、胡政之二人,提議辦新聞機構:出一張日報、一份周刊,並辦一家通訊社。計劃出資5萬,辦不拉政治關係、不收外股的獨立商業報刊。但由於張季鸞所在《中華新報》迅速倒閉,張北上出任隴海鐵路會辦,此議擱置。
1925年,國聞通訊社與《國聞周報》陷入困境,胡政之遂尋求吳鼎昌幫助,吳此後每月出資300--400元維持,並在此刊物上不定期發表文章。
1926年,中原戰事吃緊,張季鸞失去隴海鐵路會辦之職,蟄居天津。胡政之邀其主持國聞周報,張沒有答應。時逢《大公報》停刊,於是三人再次合議辦報。
1926年9月吳鼎昌、張季鸞、胡政之合組新記公司,接辦《大公報》。吳鼎昌任社長,胡政之任經理兼副總編,張季鸞任總編輯兼副經理。名為合組公司,實際上只是吳鼎昌一人出資5萬元,胡、張二人出勞力(以後還給重要骨幹送榮譽股)。
1931年進入「國防設計委員會」。
1935年12月,吳鼎昌出任南京政府實業部部長,辭去《大公報》社長一職。
1937年11月抗日戰爭爆發後至1944年12月,任貴州省政府主席、滇黔綏靖公署副主任[5]、貴州全省保安司令,佩上將軍銜。
1945年1月離黔,先後任國民政府文官長兼中國國民黨中央設計局秘書長。期間建議蔣中正邀毛澤東來渝和平談判,後來雙方簽雙十協定。1948年被選為總統府秘書長等。國共內戰末期,吳鼎昌被共產黨方面列入戰犯名單。1949年1月去職,赴香港。
1950年8月22日,吳鼎昌在香港去世。
吳鼎昌組新記公司,與張季鸞胡政之購入《大公報》,開創了《大公報》的歷史新紀元,並將其辦為被後來新聞史學界給予 極高評價的商業獨立報刊。
吳鼎昌主持黔政期間,正值抗日戰爭期間,而貴州則是戰略後方之一。吳鼎昌提出開發貴州、支援大西南的口號。首先將官僚資本引入貴州,組織貴州企業公司及農工商調整委員會,繼而在貴州建立起各種地方官僚資本企業,包括化工、煤礦、商業等各種行業約20家,投資金額數億元。從而使素有「人無三分銀」的貴州成為商賈雲集、經濟流通的後方基地,有力地促進了貴州生產力的發展。吳鼎昌還注重發展教育,創辦貴州大學、貴陽醫學院及貴陽師範學院[5]。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