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淞炮台位於上海市吳淞口兩岸,扼守長江門戶[1]。計有西炮台、東炮台、北炮台、獅子林炮台、南炮台5座炮台[2]。其中西炮台建築最早[1][3],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建[4]。吳淞炮台屢經戰火,歷經第一次鴉片戰爭、一·二八事變、淞滬會戰、上海戰役等。
東炮台遺址 | |
---|---|
浦東新區文物保護單位 | |
地址 | 浦東新區高橋鎮 |
時代 | 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 |
認定時間 | 1983年12月23日、2002年1月14日 |
西炮台
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兩江總督郎廷佐在楊家嘴口督建西炮台[5]。原為防備海盜之用[1]。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因在楊家嘴對岸修築炮台[2],遂稱西炮台,俗稱老炮台[4]。道光二十二年四月(1842年5月)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西炮台是抗擊英軍的主陣地[1][3][4]。江南水師提督[2]陳化成等守衛將士殉國於此[1][3][4][6][7]。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因有礙吳淞商埠開闢[3][6][7],經兩江總督劉坤一上奏朝廷同意[1],自強軍營務處總辦沈敦和指揮士兵[2]用炸藥炸毀[1][3][6]。西炮台現僅存殘基一丘[1][3],長11.8米,寬9.8米,高2.85米[6][7]。1992年6月1日,吳淞炮台遺址被公佈為上海市紀念地點[4]。2014年4月4日,被調整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8][9][10]。
東炮台
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在吳淞江出海處建東炮台,與楊家嘴北首夾江對峙。[11]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為吳淞口江防輔助陣地[12],東炮台被英軍攻陷,後成廢壘[1]。現址無存[6]。遺址今僅存康熙年間石碑1塊[4][13]。1963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將倒臥田間的石碑在原處豎起,並加制水泥底座。碑高1.3米,寬61厘米,厚20厘米。邊緣刊有龍紋圖案[13]。1983年12月23日,東炮台碑被公佈為川沙縣文物保護單位[14][15]。2002年1月14日,東炮台遺址被公佈為浦東新區文物保護單位。
北炮台
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兩江總督曾國荃委派駐防慶軍統領曹德慶在南石塘之北端監造北炮台[3],與西炮台互為犄角[1]。民國21年(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時,被日軍炸毀[1][2][6]。抗戰勝利後,被拆除[1]。後上海警備區吳淞守備營部隊在遺址新建「吳淞古炮台」。1984年3月19日,吳淞炮台抗日遺址被公佈為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上海遺址紀念地[16]。2014年4月4日,被調整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8]。
獅子林炮台
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經兩江總督曾國荃奏准由駐防慶軍統領曹德慶[3]在月浦長江岸邊[6][12]獅子林旁[4][7]督造獅子林炮台[6][17]。八一三淞滬會戰中,為中日雙方爭奪的主要陣地。抗戰勝利後,國軍派兵駐守。解放後,建鋼筋混凝土[3][12]國防工事於此[1]。1978年,因建設寶鋼[1]劃入寶山鋼鐵總廠廠區[7]而拆除[6][12]。
南炮台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兩江總督劉坤一委派駐防盛軍統領班廣盛在南石塘[3]監造南炮台[1],與北炮台首尾銜接[2]。民國21年(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時,被日軍炸毀[1][2][6]。抗戰勝利後,被拆除[1]。1973年在遺址建成吳淞口「370」國防工程[12]。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