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火罗语吐火羅語(英語:Tocharian languages)是印歐語系最東方的一族顎音類語言,現已滅亡。 吐火羅语族包含兩种語言,焉(yān)耆(qí)语(西方人称为“甲种吐火羅语”或“東吐火羅語”)和龟兹语(西方人称为“乙种吐火羅语”或“西吐火羅語”),兩支語言都曾在6至8世紀左右在塔里木盆地(今日
吐火羅羅葉護政權)之侵擾或統治。司馬遷的《史記》稱此處為大夏。此地曾有古國吐火羅國,公元383年譯出的《鞞婆沙論》稱為兜佉勒,北魏時稱吐呼羅,隋唐時叫吐火羅或土壑宜,《大唐西域記》譯為覩貨邏。《梵語雜名》翻作覩佉羅,並記其梵音:𑖝𑖲𑖏𑖨(tukhara)。此地所用的語言,主要為希臘語
吐火罗人吐火羅语,說吐火羅语的人被称为吐火羅人。 然而現在的學術界通常對穆勒的鑒定持否定態度,因為西方和中國古書記載的吐火羅人生活於蔥嶺以西的阿富汗、塔吉克斯坦一帶,說巴克特里亞語,目前沒有切實的證據表明穆勒所認定的新疆“吐火羅人”與蔥嶺以西的吐火羅人有任何關聯。 根据对库车和焉耆出土的吐火罗语
吐火罗叶护政权吐火罗叶护政权是一个突厥人在今阿富汗境内北部建立的政权,其首领称“叶护”,约建立于公元619年。叶护政权君主是西突厥可汗的后代,占据了中国古称“吐火羅”的地区,与唐朝有着频繁的交流。叶护政权初期是西突厥的附庸,西突厥灭亡后,其叶护被唐高宗册封为月氏都督府都督,也曾帮助过萨珊波斯残余势力。7世纪后期
焉耆-龜茲文焉耆語(舊稱吐火羅語甲種,西方文獻多稱為Tocharian A)與龜茲語(舊稱吐火羅語乙種,西方文獻多稱為Tocharian B)並不具有相互理解性。恰當地說,這是基於twγry作為聯繫“Tokharoi吐火羅”的試驗性解釋,只有焉耆語可以被称为twγry語,而龜茲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