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凱恩斯學派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後凱恩斯經濟學(英語:post-Keynesian economics),一個基於凱恩斯的著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而形成的經濟學學派,主要源自英國,代表人物有米哈爾·卡萊斯基、瓊·羅賓遜、尼古拉斯·卡爾多、保羅·戴維森等人,其認為凱恩斯的思想被新凱恩斯主義者等人曲解。
概說
後凱恩斯學派的名稱,最早起源於1975年。
學術界觀點
經濟學家約瑟夫・哈勒維榮譽研究員聲稱後凱恩斯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希克斯從古典馬克思主義及奧地利派的思想等等汲取了靈感,創立了關於結構性非均衡的理論[1]。
評價
擁護生態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學家約翰·貝拉米·福斯特聲稱後凱恩斯主義的立場在這麼多個分支的立場之中最接近古典凱恩斯主義的立場,並且可以被用來抨擊所謂的混蛋凱恩斯主義和分析資本主義制度,福斯特也表示他認同凱恩斯所持有的不少觀點的正確性,但福斯特聲稱凱恩斯的思想深度低於馬克思的思想深度,故此社會需要的是馬克思主義而非凱恩斯主義[2]。
參見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