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科斑羚属哺乳动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台灣長鬃山羊(學名:Capricornis swinhoei),淸稱「山羊」[2],又稱台灣鬣羚、台灣野山羊、台灣羚羊、台灣氈鹿,是台灣特有種的動物,也是台灣唯一的野生牛科動物。由低海拔300公尺的小山,一直到高海拔之玉山南峰、南湖圈谷和雪山圈谷等高山附近,都可以找到台灣長鬃山羊的足跡。目前在1,000公尺以上的山區,牠們的出現機會比較高。
在動物分類學上,屬於牛科之羊亞科(Capainae)的動物,除了我們比較熟知的山羊和綿羊以外,還有斑羚屬(Naemorhedus)、臆羚屬(Rupicapra)、岩羊屬(Pseudois)、麝牛屬(Ovibo)和羚牛屬(Budorcas)等,牠們和山羊以及綿羊在外型上並不完全相似。
事實上,長鬃山羊在分類學上的位置,一直都有着極大的爭議。牠們原先被列於羚羊亞科(Antelopes),後來又改列於羊亞科,因為牠們可以說是介於羊於羚羊之間的動物。這也就是台灣長鬃山羊為什麼又被叫做「台灣羚羊」的緣故。
在被歸為羊亞科以後,一開始台灣長鬃山羊被歸類於該亞科中的長鬃山羊屬。世界上現存的長鬃山羊只有兩種,一種是馬來長鬃山羊(Carpricornis sumatraensis),另一種是日本長鬃山羊(C. crispus)。而日本長鬃山羊可以再分為日本長鬃山羊(C. crispus crispus)和台灣長鬃山羊(C. crispus swinhoei)兩個亞種。
但是,Wilson 和Reeder在1993年又發表了新的分類系統,將台灣長鬃山羊歸在斑羚屬,學名則變為Naemorhedus swinhoei。過去台灣長鬃山羊被認為是與日本長鬃山羊同種的亞種,但是,如果依照Wilson 和Reeder之新的分類法的話,台灣長鬃山羊就已經獨立為台灣的特有種了。
分子系統發生學研究表明斑羚屬和鬣羚屬實姐妹群,而本種屬於後者。[3]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