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
台灣日治時期的七年制高等學校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台灣日治時期的七年制高等學校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日語:台湾総督府台北高等学校〔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たいわんそうとくふたいほくこうとうがっこう Taiwan sōtokufu Taihoku kōtōgakkō */?),簡稱為臺北高等學校或台北高校,是臺灣日治時期在台日本人子弟為主所就讀的七年制高等學校,但仍有部份台灣人曾就讀該校,也有極少數來自朝鮮和滿洲國的學生。[1]該學校是日治時期台灣島內唯一升大學的管道,入學競爭十分激烈。1945年改制為臺灣省立臺北高級中學,1946起臺灣省立師範學院(現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借用其校舍成立,1949年臺北高級中學停辦。其本館、普通教室、生徒控所與講堂為臺北市定古蹟。
台北高校校歌第一校歌 大正14年(1925年)
(中文譯)
台北高等學校校徽由畫家鹽月桃甫以芭蕉闊葉及椰子樹葉尖所設計,因此又稱為「蕉葉校徽」。其中代表的意義包括:[1]
台北高等學校和台北帝國大學周邊一帶因學校的設立,發展成:本鄉町(現師大路、浦城街一帶)、神田町(現羅斯福路二段、和平東路路口一帶)、昭和町(現和平東路一段、青田街、溫州街一帶)等教職員聚集的住宅區,本鄉和神田是東京有名的文教區,本鄉更是東京大學的所在地,台北兩大高等學府附近的「本鄉町」、「神田町」的地名來源正好對應東京的文教區。
外部影片連結 | |
---|---|
![]()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