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腹足類(學名:Vetigastropoda )在1997年的分類作古腹足總目,原來是原始腹足目的成員。根據布歇特和洛克羅伊的腹足類分類 (2005年)基本上包括了各種笠螺。
Quick Facts 古腹足亞綱, 科學分類 ...
Close
根據M. Harzhauser (2007)[1]及依從1997年《旁得和林德伯格的腹足類分類》的D. Heidelberger and L. Koch (2005)[2]都視古腹足類這個支序被視為一個總目級的分類單元,但2005年《布歇特和洛克羅伊的腹足類分類》為免在分類單元的層級上爭議,把總科以上的分類單元都視為支序,以留待日後再修訂。
在1997年《旁得和林德伯格的腹足類分類》,古腹足類是一個總目級分類單元,屬於直腹足亞綱。當時的系統發生學分析顯示古腹足類是腹足綱的四個自然群組之一:其餘三個群組有新進腹足類、笠形腹足類及異鰓類。研究是基於各物種的線粒體l基因組的排列。這個排列還顯示古腹足類和新進腹足類保持有最多始祖的基因排列[3]。
2005年《布歇特和洛克羅伊的腹足類分類》將古腹足類視作腹足綱的一個主要支序來看待,與新進腹足類成為姊妹支序的關係。本支序的總科計有16個(連同只有化石種的總科)[4][5],分別如下:
- 總科地位未定
- the families: Ataphridae Cossmann, 1915, Crosseolidae Hickman, 2013, Pendromidae Warén, 1991 (synonym: Trachysmatidae Thiele, 1925), † Schizogoniidae
- the genera: Sahlingia Warén & Bouchet, 2001
- Superfamily †Amberleyoidea
- Superfamily Angarioidea (created as a new superfamily by Williams et al. (2008).[6])
- Superfamily †Eotomarioidea
- 裂螺總科 Fissurelloidea Fleming, 1822:亦作裂裙螺總科,是海螺的一個特化體,其下只有裂螺科一個科。
- 鮑螺總科 Haliotoidea Rafinesque, 1815:亦作鮑總科,也是海螺的一個特化體,其下的生存種就只有鮑科[7]和一個化石科Temnotropidae。
- 深海白笠總科 Lepetelloidea
- 龍角螺總科 Lepetodriloidea McLean, 1988 (熱液孔笠螺)
- Superfamily †Murchisonioidea
- Superfamily Neomphaloidea:belongs in its own independent clade, the Neomphalina, outside the Vetigastropoda [8]
- 雉螺總科 Phasianelloidea
- 翁戎螺總科 Pleurotomarioidea Swainson, 1840:翁戎螺,Neomphalina的姊妹支序[8]
- Superfamily †Porcellioidea
- Superfamily Scissurelloidea
- 陀螺總科 Seguenzioidea Verrill, 1884
- 鐘螺總科 Trochoidea Rafinesque, 1815:又名馬蹄螺總科,是古腹足類支序之下最大的一個總科,包括有超過二千個物種[9]。旗下的所有物種,其貝殼內層也都含有珍珠母,均為有鰓及口蓋[10]。
- 蠑螺總科 Turbinoidea:2008年被分成鐘螺總科和雉螺總科兩部份;但現時這兩個總科都被視為鐘螺總科的異名。
根據2017年的最新分類,本分類單元之下原來的16個總科經合併和重整後,現時被分為下列四個目[11]:
- 深海白笠目 Lepetellida[12]
- 翁戎螺目 Pleurotomariida
- 翁戎螺總科 Pleurotomarioidea Swainson, 1840
- 陀螺目 Seguenziida
- 陀螺總科 Seguenzioidea Verrill, 1884:下領15個科,包括一個原屬吸螺目、只有化石種的一個科。
- 鐘螺目 Trochida
另外尚有一個化石科未有歸屬於任何一個目,以及有一個屬地位未定。
Williams, S. T.; Karube, S.; Ozawa, T. Molecular systematics of Vetigastropoda: Trochidae, Turbinidae and Trochoidea redefined. Zoologica Scripta. 2008, 37 (5): 483–506. doi:10.1111/j.1463-6409.2008.00341.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