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朝鮮文字(韓語:신지비사문/神誌秘詞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稱為神誌文字(신지문자/神誌文字)。[1]據朝鮮單方面宣稱是朝鮮半島在公元6世紀漢字文化尚未普遍傳入之前,當地及今日中國東北地區所通行的文字。迄今沒有發現過出土的真正公元6世紀資料。
據李朝時期的偽書《揆園史話》傳,神誌文字是檀君朝鮮時期一個叫神誌的人創製的。神誌的傳說有抄襲黃帝時期倉頡造字的嫌疑。據朝鮮官方宣稱的檀君陵裏有石人像區,該區的石階左右兩旁立有檀君之子和其他親信臣僚石像。在親信臣僚石像中,東邊的第一個石像便是神誌像。
古朝鮮文字的形態由直線、曲線及圓點所組成,與大篆及小篆全由線條所組成略有不同。從形態上來看,古朝鮮文字與秦朝以小篆統一全國文字以前在齊、魯、燕、趙一帶所流行的「簡化大篆」相似。據朝鮮官方宣稱在平安北道龍川郡新岩里出土的陶器里刻有神誌文字模樣的兩個字,在中國遼寧青銅文化古墓中出土的陶器裏,也刻有與此相似的兩個字。出土文物中共找出有16個不同的的象形文字或符號,為這種『神誌文字』傳說的原型。 中國遼寧省喀左縣平房子鄉北洞村出土殷晚期青銅器中,方鼎內底中心有銘文「亞侯」,佐證是在箕子之國發掘,而箕子朝鮮實際為侯國。在箕侯國發掘的青銅器銘文則為大篆的一種。箕子朝鮮從中原遷出之際,燕國、孤竹國等地也有大量東夷移民進入箕子朝鮮地區,而此段時期正為青銅器文化的頂峰[2]。
與諺文的關係
韓聯社引述朝鮮民間史學者구길수認為:今日在朝鮮半島通行的諺文是直接從古朝鮮文字演變而成,而古朝鮮文字則是從金文演變而來。[3]
根據1911年成書的《桓檀古記》(환단고기)的編撰者桂延壽(계연수)的主張,訓民正音其實脫胎自古朝鮮文字,而古朝鮮文字大約在公元前2181年,由三世檀君嘉勒(가륵)時期的三郞乙普勒(삼랑 을보륵)所發明,取材自古篆字及梵字。在《燃藜室記述》(연려실기술,前2182年-前2137年在位)亦有類似的紀錄。由於桂延壽是日佔朝鮮時期的人,其主張與其它在朝鮮時期完成的歷史書(如:《三國史記》、《三國遺事》)等都受到各國歷史學者[誰?]的質疑。
古代的爭議
而1443年朝鮮世宗命令使用諺文的時候,就受到眾多朝鮮文學家的攻擊,這些學者認為拋棄漢字就等於失去了通向知識的途徑。崔萬理曾說:
“ | 自古九州之內,風土雖異,未有因方言而別為文字者。唯蒙古、西夏、女真、日本、西蕃之類,各有其字。是皆夷狄事耳。無足道者……歷代中國皆以我國有箕子遺風,文物禮樂,比擬中華。今別作諺文,捨中國而自同於夷狄,是所謂棄蘇合之香,而取螗螂之丸也;豈非文明之累哉? | ” |
參看
- 加臨土文或加臨多文(가림토문)
- 鹿圖文(녹도문)
- 倉聖鳥跡書碑
- 神代文字 - 傳說中漢字傳入日本前的固有文字。
參考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