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懿四川瀘州人,美國喬治亞大學化學系博士留學生,曾參與聲援香港雨傘革命等行動,並於六四事件二十六周年前夕發表了「六四公開信」。[1]

Quick Facts 古懿, 性別 ...
古懿
Thumb
性別
出生 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川省瀘州市
國籍 中華人民共和國
別名Gu Yi
教育程度喬治亞大學
代表作
  • 《六四26周年致國內同學的公開信》
    《中共和ISIS:政教合一的奧秘》
    《伊力哈木入獄讓人寒心》
    《自由、聖戰和極權,從查理到中國》
Close

簡歷

2009年7月,因為在「維吾爾在線」等網站上批評中國政府的新疆政策,主張以民主化取代黨控制下的種族政治,被當局調查並警告。[2]

2014年5月,留學美國喬治亞大學的古懿參加了全美學自聯在中國駐美大使館門口舉行的六四事件二十五周年紀念活動。[3]

2014年9月,在紐約時報中文網發表「伊力哈木入獄令人寒心」 一文, 回憶過去與著名維吾爾意見領袖伊力哈木·土赫提等人通過網絡互動的經過,譴責中國政府將其逮捕入獄並判處重刑。[2]

2014年10月,古懿參加了在華盛頓地區支持雨傘革命的示威遊行,接受美國之音等媒體採訪時稱「為自由而反抗壓迫是自己的價值觀,希望結束人們不得不生活在恐懼中的歲月」。[4][5]

2015年1月以來,在博訊等網站發表多篇文章,譴責中國政府對少數民族、維權人士等群體的鎮壓政策,認為中國共產主義體制是ISIS相似的政教合一形式。

2015年5月,古懿執筆了一封題為《六四26周年致國內同學的公開信》的公開信,揭示「六四」真相,表示「中共屠夫政權」沒資格為六四受害者「平反」、「劊子手必須受到審判」,呼籲國內學生了解中共從1921年以來的整個罪惡歷史,反思中國苦難的根源[6],並與留學澳大利亞吳樂寶密歇根州立大學陳炳旭等多位來自各國的中國海外留學生聯署。[7]公開信發出後,中國政府官媒《環球時報》於5月26日發文《境外勢力試圖煽動八零後九零後》來進行批評[8],隨後緊急撤下該文[9],但卻導致古懿的公開信引起了更多關注,引來了更多中國國內外學生簽名聯署。[10]

2015年6月,主持縱覽中國新生代的六四專題徵文活動,邀請八零後九零後同齡人就六四話題分享自己的知識和心路歷程,收錄近30篇來稿。[11]

2015年7月24日,古懿和唐路Change.org發起致信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反對北京申辦2022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12]。信中說:「純潔的奧林匹克夢決不應服務於主辦國政府嚴重的對內鎮壓、「在現政府統治下,在北京再次舉辦奧運會將成為恥辱載入史冊「,呼籲國際奧委會委員投票否決北京的申請。該信得到陳光誠方政胡佳滕彪吳樂寶吳仁華周鋒鎖等中國知名民運和維權人士聯署。[13]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洪磊回應說此舉「動機卑劣、無法得到支持」[14]

2016年1月25日,古懿發起「一人一照」活動聲援因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和為境外非法提供國家機密罪被判處有期徒刑19年的張海濤,他解釋說,這樣做是因為張海濤和自己當年一樣因為反對中國政府對新疆的「殖民統治」而「因言獲罪」。 [15]

2016年4月28日,古懿應美國之音邀請分析「澳洲辱華外教」事件[16],認為悉尼大學中國留學生的抗議活動「有中國官方的背景「,反過來指稱「小粉紅才是真正的種族主義者」;同時他反對關於「台灣獨立」的說法,認為是中國共產黨發動了「武裝叛亂」。[17]

2016年9月1日,艾奧瓦州立大學畢業生權平被中國吉林省延吉市警方抓捕,其原因可能是他準備穿着文化衫上街抗議習近平。[18]古懿於12月8日,聯合張樹人易松楠共同發起海外留學生致習近平公開信,要求習近平「停止法西斯式的迫害,釋放權平以及所有其他被你綁架的公民」,挑戰他「誰來駕駛坦克碾壓我們——八九的下一代學生」,警告他「不要譜寫你自己作為暴君的未來」該信獲得54位留學生聯署。[19]該信在多個內地網站和微博流傳,隨後中穆網可能因此被中國政府關閉,[20]古懿認為當局阻止這封信的流傳、同時藉機整治穆斯林[21]。他否認中國共產黨政權的合法性,期待大規模和平抗爭導致共產主義體制瓦解, 並稱對「報效祖國」不感興趣。[22]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