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言巧語(英語:doublespeak)是一種故意扭轉或隱藏原意的修辭法,常為政治組織、軍隊、企業或公關宣傳領域使用,有時候可以視為一種委婉或政治正確的表達方式,但在用於政治組織、軍隊或企業的場合,現代通常稱為「雙言巧語」。
其出現歷史極度悠久幾乎與人類文字史同等,孔子於西元前480年左右編纂《春秋》就出現春秋筆法微言大義的作法,可以視為雙言巧語典型,到了宋朝宋歐陽修組織編修的《新唐書》、《新五代史》全篇大量運用春秋筆法。
起源
雙言巧語在1950年代開始出現於美國,許多人誤認為雙言巧語這個詞出於喬治·奧威爾的反烏托邦小說《一九八四》,但雙言巧語從未出現在該小說中。雖然如此,奧威爾倒是在小說中使用了形容政府試圖顛倒是非的「新語」(Newspeak)、「舊語」(Oldspeak)及雙重思想(Doublethink)等幾個詞,當《一九八四》風行之後,在英文名詞後加上speak(例如Irakspeak)一時開始流行,而在社會語言的演進過程中產生了「雙言巧語」這個用法。依照奧威爾式辭書學的定義,雙言巧語的目的是蓄意為政治用途創造新的字彙,這不但具有政治的意圖,同時也試圖影響字彙使用者的態度。
範例
以下為雙言巧語的範例:
- 暴動、騷亂:抗暴、起義
- 恐怖分子:自由鬥士
- 協助歸國:遣返
- 內部統一:整肅
- 種族淨化:種族滅絕
- 最終解決方案(Endlösung):猶太人大屠殺(Holocaust)
- 強化審訊技術:酷刑
- 濕刑(Wet work)、制裁、定點清除:暗殺
- 反戰主義:綏靖主義、投降主義
- 呼籲和平:袒護侵略者[1]
- 北約東擴:前華約組織成員自願加入北約
- 終止適用(cease to apply)、精準化:廢除
- 職業訓練、生產教育:勞改
- 苦難行軍:朝鮮飢荒
- 三年困難時期、三年自然災害:大躍進饑荒
- 維穩:消滅反對人士、滅絕反對聲音
- 完善選舉制度:作秀選舉、虛假選舉
- 職業技能教育培訓中心、去極端化培訓班:集中營、再教育營
- 全域靜態管理、保持原地相對靜止、原則居家:封城[2]
- 竄訪:訪問
- COVID-19:武漢肺炎[3]
- 再教育營:集中營
- 八千湘女上天山:拐賣婦女[4]
參見
註釋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