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翼手龍(學名:Propterodactylus,意為「翼手龍之前的」)是過渡型單窗孔類翼龍已滅絕的一個屬,來自德國晚侏羅世派恩滕組。屬下包括單一物種弗氏原翼手龍(P. frankerlae),所知於一具關節連接的完整骨骼。原翼手龍命名之前在科學文獻上被稱作「派恩滕的原翼手龍亞目」("Painten pro-pterodactyloid")。
發現與命名
原翼手龍正模標本DMA-JP-2011/006於2011年4月在德國巴伐利亞派恩滕附近派恩滕組(烏爾姆亞帶)的萊戈爾石灰岩工作採石場(Rygol lime works quarry)發現。這件近乎完美的標本由一具關節連接且保存了軟組織的完整骨骼組成。[1][2]
2024年,弗雷德里克·斯賓德勒(Frederik Spindler)根據此化石遺骸描述了單窗孔類翼龍新屬新種弗氏原翼手龍(Propterodactylus frankerlae)。屬名組合古希臘語前綴「προ-/pro-」(意為「在……之前」)及翼手龍屬名Pterodactylus(取自希臘語詞彙「有翅膀的手指」)。故此名指其作為翼手龍亞目「先驅」的地位及其長期以來的暱稱「派恩滕的原翼手龍亞目」。種名致敬原翼手龍正模標本發現者史蒂芬·哈恩(Stephan Hahn)本姓 弗蘭科爾(Frankerl)的亡妻佩特拉·哈恩(Petra Hahn)。[1]
描述
原翼手龍正模標本屬於一具幼體或亞成體,因此其骨骼尚未發育成熟。綜薦骨、肩胛烏喙骨、坐恥板等骨骼缺乏融合,表明該動物生長不完全。然而骨骼整體粗壯及大型腕骨和跗骨的存在顯示該動物亦非過於年輕的幼體。正模標本顱骨全長9.3厘米(3.7英寸)、翼展寬55厘米(22英寸)左右。[1]
分類
根據從原翼手龍正模標本上觀察到的嵌合特徵,可毫無疑問地將其視為介於達爾文翼龍類等較原始單窗孔類及較晚分化的冠飾翼龍類翼手龍亞目之間的過渡物種。進行數項包含原翼手龍(稱為「派恩滕的原翼手龍亞目」)的系統發育分析,並得出基本相似的結果。更近期研究發現原翼手龍應屬翼手龍亞目而非其姐妹群。安德烈斯(2021年)的研究結果如以下分支圖所示,其中原翼手龍在翼手龍亞目內作為冠飾翼龍類的姐妹群,並在化石破碎的藏龍屬後面分化出來。[3]佩加斯(2024年)獨立得出相同關係,但將蛙嘴龍科置於單窗孔類以外。[4]類似地,達拉維奇亞(2022年)一項樣本量較小的分析發現原翼手龍是最原始的翼手龍亞目,達爾文翼龍類則在單窗孔類內作為長城翼龍+翼手龍亞目的姐妹群。[5]
單窗孔類 Monofenestrata |
| ||||||||||||||||||||||||||||||||||||||||||||||||||||||||||||||||||
某些早期研究如維多威克與馬提爾(2018年)提出原翼手龍化石材料屬於一種分類不明的原始非翼手龍亞目。[6]類似地,汪筱林等人(2017年)將原翼手龍連同鬥戰翼龍恢復為翼手龍亞目的姐妹群。作者進一步注意到,鬥戰翼龍和原翼手龍間的相似性表明了二者的「分類不明」地位。[7]
參見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