譙國,後改稱譙郡南譙郡中國東晉時設置的僑郡

沿革

晉孝武帝太元元年(376年),車騎將軍、都督豫江二州之六郡諸軍事桓沖徙鎮姑孰[1],將譙國流民置於廬江郡境內的浣川,僑置譙國,屬僑置的豫州[2],後割地成實土,治山桑(今安徽省巢湖市東南)[3],領七縣:山桑、譙、銍、扶陽、蘄、城父、酇。晉安帝義熙十一年(415年),國除為譙郡

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年),改譙郡為南譙郡。永初三年(422年),分豫州淮東置南豫州,南譙郡改屬南豫州。宋文帝元嘉元嘉七年(430年),南豫州併入豫州,南譙郡改屬豫州。元嘉八年(431年),酇縣改屬歷陽郡。元嘉十六年(439年),分豫州復置南豫州,南譙郡改屬南豫州。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南豫州併入豫州,南譙郡改屬豫州。宋孝武帝大明三年(459年),分豫州復置南豫州,南譙郡改屬南豫州。[3]

齊高帝建元二年(480年),南豫州併入豫州,南譙郡改屬豫州;譙縣改屬廬江郡齊武帝永明二年(484年),分豫州復置南豫州,南譙郡改屬南豫州。永明七年(489年),潁川郡土斷,所領北許昌、曲陽二縣改屬南譙郡。又析置嘉平縣,省併銍縣,城父縣改屬梁郡。後又省併北許昌縣,城父縣還屬南譙郡。至齊末,南譙郡領六縣:山桑、蘄、扶陽、曲陽、嘉平、城父。[2]

梁武帝時,南譙郡移治蘄縣譙郡城(今安徽省巢湖市),改屬合州東魏孝靜帝武定末,因侯景之亂南梁南譙郡,領蘄、邵陵二縣。

陳宣帝太建五年(573年)北伐,先後克北齊蘄城、譙郡城,取南譙郡。北周靜帝大象元年(579年),盡取南陳淮南之地,廢南譙郡及其所領邵陵縣,蘄縣改屬汝陰郡[4]

人口

長官

譙國內史(376年-402年)

譙郡太守(402年-405年)

譙國內史(405年-415年)

譙郡太守(415年-420年)

南譙太守(420年-432年)

  • 傅弘仁,北地人。[6]
  • 荀永,廣陵人。[7]

南譙內史(433年-453年)

南譙太守(453年-579年)

國主

  • 譙敬王司馬恬,351年-390年在位,376年置僑國。
    • 譙忠王司馬尚之,391年-402年在位。
      • 譙王司馬文思(敬王孫),405年-415年在位,415年國除。
  • 南譙郡王劉義宣,433年-453年在位。

註釋及徵引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