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狸藻[1][2][3][4][注 1](學名:Utricularia australis),又稱魚刺草[2][3],狗尾巴草[2],為狸藻科狸藻屬中型多年生浮水食蟲植物。[5]南方狸藻廣泛分佈於歐洲和亞洲熱帶及溫帶,包括東亞的中國和日本,非洲中南部及澳大利亞[6]和新西蘭北島[7]。其種加詞「australis」來源於拉丁文,意為「南方」,指其分佈於南部地區。並也反映出該種是1810年在澳大利亞發現的事實。[5]南方狸藻花期為6月至11月,果期7月至12月[2],花冠黃色,果實球形,[8]植株在夏季強光下也會轉為紅色。[1][注 2]葉羽片生於同一平面,冬季具有冬芽,花序軸具有鱗片。[9]
南方狸藻 | |
---|---|
原生地內的南方狸藻 | |
科學分類 | |
界: | 植物界 Plantae |
演化支: | 維管束植物 Tracheophyta |
演化支: |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
演化支: | 真雙子葉植物 Eudicots |
演化支: | 菊類植物 Asterids |
目: | 唇形目 Lamiales |
科: | 狸藻科 Lentibulariaceae |
屬: | 狸藻屬 Utricularia |
種: | 南方狸藻 U. australis
|
二名法 | |
Utricularia australis R.Br., 1810
| |
種下分類群 | |
| |
異名 | |
|
彼得·泰勒僅在中國大陸觀察過南方狸藻結實,而世界其他地區多隻開花不結果。[10]台灣地區的原生植株存在開花與不開花的2種情形,部份種群會結實,這可能與該種群的染色體是否為非整數倍有關。[11]
形態特徵
南方狸藻為浮水草本植物。[3]莖圓柱形,無毛被[2],並分為兩種形態:第一型莖直立,直徑0.5至2毫米,節間距為2至11毫米。第二型莖直立或煒紙字形,直徑約0.6毫米,節間距為2至5毫米[11]。
南方狸藻的葉片為2裂至基部[2][3],輪生[3],裂片先為羽狀深裂,後為二至四回二岐狀深裂,末回為毛髮狀[2]或二回羽狀全裂[11],羽片位於同一平面上,葉末端及葉緣具小剛毛[2],亦分為兩種形態:第一型葉長1至2厘米。葉軸與小葉軸直或曲折。小羽片為線形,略扁,末端及齒狀物上具1偶2至4成束短小剛毛[2]。[11]第二型葉長約1.5厘米。葉軸與小葉軸曲折。小羽片為扁線形,末端及齒狀物上具2至4成束短小剛毛。無捕蟲囊。[11]
南方狸藻以第一型莖葉為主,當處於新生莖葉、側芽及環境壓力時則漸轉變為第二型莖葉。[11]
秋季[2][4]或冬季[3],莖頂端及側枝頂端產生冬芽。冬芽為球形或卵球形[2][3],淡紫紅色[4],長0.5至1.5厘米,密生小剛毛。[2]冬芽具體分為兩型:第一型裂片為羽狀中裂型。葉少,疏,厚,肉質,表面常具紅棕色斑點。羽片寬,短,2至3枚,2至3淺裂,末端及齒狀物上具1短小剛毛。第二型裂片為羽狀深裂型。葉多,密,非肉質,紅棕色斑點少見。葉片窄,長,3至4枚,末端及齒狀物上具3至4短小剛毛。亦存在兩型過渡態冬芽。[11]冬芽先前低密度小於水,浮於水面,並與母體連接牢固。待母體凋萎後,其密度會大於水而沉入水底。待到春季,冬芽重新展開浮回水面。[12][13]
南方狸藻的捕蟲囊側生於葉裂片上。[2][4]捕蟲囊具柄,斜卵球形,側扁,長1至3毫米[2]。[4]囊口側生,邊緣疏生小剛毛,上唇具2條[3]不分叉或分叉的剛毛狀附屬物。[2]
南方狸藻的花序直立[3],無毛被,長2至30厘米,具3至8朵花[2][4]。[2]花朵位於花序軸上部。花序軸圓柱形[4],直徑1至2毫米,具1至3個與苞片同形的鱗片[4]。[2]苞片基部着生,長2至5毫米,基部為耳狀,末端為圓形或3淺裂。[2][4]花梗絲狀,長10至25毫米,花後展開或下彎。[2][4]花萼2裂至基部[3],無毛被。[2][4]裂片等大,卵形[3]或卵狀長圓形[4],長約3毫米,上唇末端圓形[4],下唇末端微凹[4]。[2]花冠長12至15毫米[4],無毛被,黃色[4];上唇為卵形至圓形[4],為上萼片的2至3倍,下唇遠大於上唇[4],橫橢圓形[4],末端為圓形[4]或微凹,喉凸隆起呈淺囊狀;距細圓錐狀,末端鈍形,略彎,與下唇平行或銳角開叉,遠軸及近軸內表面均三生纖毛。[2]雄蕊2枚[3],生於花冠筒基部[2][3],無毛被。[2]花絲線形,彎曲,藥室匯合。[4]子房球形,無毛被。[2][4]花柱與子房近等長[4],果期宿存[3][4],無毛被。[2]柱頭下唇為半圓形,邊緣呈流蘇狀,上唇為正三角形。[2][4]
南方狸藻的假根為絲狀,長1至2厘米。[2]生於花序軸基部上方,2至4根,總狀分枝[4]。[2][4]
南方狸藻的蒴果為球形[4]或圓錐形[3],直徑3至4毫米[4],頂端具長約0.5毫米的宿存花柱[4]。[2]種子扁,直徑0.6至0.7毫米[2],褐色,無毛被,邊緣具6角及細小網狀突起[3]。[2][4]
生態關係
南方狸藻生長於海拔30至2500米的湖泊及稻田中。在西澳大利亞,其生長於蘆葦及白千層屬植物間,並與纏繞狸藻(U. volubilis)、柔嫩狸藻(U. tenella)、美麗毛氈苔(Drosera pulchella)及南方西方毛氈苔(D. occidentalis ssp. australis)同域分佈。[6]其分佈於歐洲、非洲中南部、大洋洲及亞洲的印度、伊朗[14]、斯里蘭卡、中南半島、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日本及中國南部各省。[2][3][4]
相關物種
南方狸藻與黃花狸藻(U. aurea)及普通狸藻(U. vulgaris)都較為相似。南方狸藻羽片均位於同一平面,是與後兩者最大的區別。南方狸藻的小羽片為齒狀緣,後兩者則無。此外,南方狸藻的體型也比後來者小型。[11]
-
水中漂浮的南方狸藻
-
攝於德國的南方狸藻
-
攝於德國的南方狸藻
註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