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門民主人民共和國(阿拉伯語:جمهورية اليَمَنْ الديمُقراطية الشَعْبِيّة),簡稱民主也門或南也門,位於現在也門共和國的南部,曾是中東地區唯一的社會主義國家。
南也門人民共和國 (1967年—1970年) جمهورية اليمن الجنوبية الشعبية 也門民主人民共和國 (1970年—1990年) جمهورية اليَمَنْ الديمُقراطية الشَعْبِيّة | |||||||||||
---|---|---|---|---|---|---|---|---|---|---|---|
1967年—1990年 | |||||||||||
國歌:《南葉門國歌》 | |||||||||||
首都 | 亞丁 | ||||||||||
常用語言 | 阿拉伯語 | ||||||||||
政府 | 社會主義共和國 | ||||||||||
也門社會黨總書記 | |||||||||||
• 1978年—1980年 | 阿卜杜勒·法塔赫·伊斯梅爾 | ||||||||||
• 1980年—1986年 | 阿里·納賽爾·穆罕默德 | ||||||||||
• 1986年—1990年 | 阿里·薩利姆·比德 | ||||||||||
國家元首 | |||||||||||
• 1967年—1969年(首任) | 卡坦·穆罕默德·沙比 | ||||||||||
• 1990年(末任) | 海達爾·阿布·巴克爾·阿塔斯 | ||||||||||
政府首腦 | |||||||||||
• 1969年(首任) | 費薩爾·沙比 | ||||||||||
• 1986年—1990年(末任) | 亞辛·賽義德·努曼 | ||||||||||
歷史時期 | 冷戰 | ||||||||||
• 獨立 | 1967年11月30日 | ||||||||||
• 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 1967年12月14日 | ||||||||||
• 頒佈憲法 | 1978年10月31日 | ||||||||||
• 統一 | 1990年5月22日 | ||||||||||
面積 | |||||||||||
1988年 | 332,968平方公里 | ||||||||||
人口 | |||||||||||
• 1988年 | 2345,266 | ||||||||||
貨幣 | 南也門第納爾 | ||||||||||
時區 | UTC+3 | ||||||||||
電話區號 | 969 | ||||||||||
| |||||||||||
ISO 3166-1=YD,ISO 3166-3=YDYE |
也門民主人民共和國位於阿拉伯半島西南部,南濱亞丁灣和阿拉伯海。西、北、東分別同原北也門、沙特阿拉伯、阿曼接壤,首都亞丁。
歷史
1839年英國侵佔亞丁,成為隸屬於英屬印度的亞丁殖民地。1869年隨着蘇伊士運河開通,英國把南也門地區的各土邦組織為亞丁保護國。
1959年英國把亞丁保護國改為南阿拉伯酋長國聯邦。1962年4月4日,為了對抗親埃及的也門穆塔瓦基利亞王國,英國將受其保護的15個南也門的部落酋長國合併為南阿拉伯聯邦,並在1963年1月18日將亞丁殖民地也併入聯邦。南阿拉伯酋長國聯邦的其餘4個土邦組建了南阿拉伯保護國。由於亞丁長期享受高度自治並且社會先進發達,而其他酋長國無論經濟還是社會結構都無法與其相比,亞丁居民對加入聯邦一事持普遍反對態度。亞丁殖民地開始了社會動盪期。
1963年7月,南也門的民族主義者組成了一個馬克思主義政治組織,即民族解放陣線。民族解放陣線從1963年10月14日起,依靠農村作為基地,與英國統治者展開了武裝鬥爭。1963年12月10日,得到北也門支持的民族解放陣線成員向前來視察的英國高級專員甘迺迪·特爾華斯基斯投擲手榴彈,一名當地婦女被當場炸死,高級專員的助手重傷而死,高級專員和其他52人受傷。英國立即宣佈「南阿拉伯聯邦」進入緊急狀態,並開始了大規模的搜捕檢舉行動。持續4年的「亞丁危機」由此開始。英軍與民族解放陣線展開鎮壓與民族解放戰爭,英國年度軍費的近一半都耗費在此。民族解放陣線得到蘇聯、埃及和北也門的多方支援,採取游擊戰術,加上1967年6月20日的亞丁殖民地的阿拉伯裔警察倒戈,最終徹底擊垮了時任英國首相哈羅德·韋爾遜繼續殖民亞丁的信心。
1966年初,「解放被佔領的南也門陣線」宣佈成立。這個陣線與民族解放陣線相反,主要依靠西方支持的政黨和工會活動。兩個陣線之間隨後爆發了內戰.
1967年11月30日,在沒有和民族解放陣線達成任何協議的情況下,最後一支英軍倉促撤離亞丁。民族解放陣線隨即佔領亞丁,南也門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定都亞丁。「解放被佔領的南也門陣線」的領導人逃往埃及和北也門避難。一些親英的酋長和蘇丹則逃往沙特阿拉伯。陣線執政頭兩年,嚴重的危機就籠罩着陣線內部:以阿卜杜勒·法塔赫·伊斯梅爾和薩利姆·魯巴伊·阿里為首的親蘇派於1969年11月開除了以總統卡坦·沙比為首的中間派。逃往沙特阿拉伯和北也門的避難者也進行了多次反攻南也門,推翻當地社會主義政權的嘗試,但未獲成功。
1970年11月30日,南也門人民共和國改國號為也門民主人民共和國,魯巴伊同時宣佈暫停同北也門的統一進程。
1976年,與沙特阿拉伯結束敵對狀態並建交後,南也門最高人民委員會主席團主席魯巴伊主張與鄰近的阿拉伯國家合作,打破外交孤立狀態,對已在國內開始推行的社會主義日漸不熱心。他的對手阿卜杜勒·法塔赫·伊斯梅爾在蘇聯支持下,於1978年6月24日策劃北也門加什米總統被暗殺事件,嫁禍魯巴伊。薩那政府對南也門領導人提出指控,從而使南也門執政黨內部分歧公開化。同年6月26日,經過亞丁街頭的短促又血腥的交戰,伊斯梅爾獲勝上台,魯巴伊被捕後遇害。
1978年11月,建立在「科學社會主義」基礎之上的新黨,即也門社會黨成立,伊斯梅爾同時任該黨的總書記(最高領導人)和最高人民委員會主席團主席(國家元首)職務,建立一黨專政。
1980年4月21日,蘇聯支持阿里·納賽爾·穆罕默德取代不受歡迎的阿卜杜勒·法塔赫·伊斯梅爾擔任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
1983年,南也門與阿曼結束了兩國間長達15年之久的敵對狀態。
1986年1月13日,也門社會黨政治局正在開會時,阿里·納賽爾的追隨者衝進政治局辦公室,手持衝鋒鎗向強硬派委員掃射,當場打死最高人民委員會主席團主席安塔爾等人,伊斯梅爾也在當天的衝突中中彈身亡,南也門內戰爆發。
同年1月24日,內戰結束,強硬派取得鬥爭的勝利。阿里·納賽爾逃亡北也門,阿里·薩利姆·比德接任也門社會黨總書記,海達爾·阿布·巴克爾·阿塔斯接任最高人民委員會主席團主席。
1994年,也門北南兩方領導人在促進國家統一等問題上矛盾激化;5月21日,正值南北也門統一四周年前夕,也門南方領導人比德通過亞丁電台、電視台發表《告人民書》,宣佈南方脫離也門共和國,成立「也門民主共和國」,這意味着南北也門統一局面遇到挑戰,國家再次出現分裂,內戰隨即爆發。同年7月,內戰結束,也門社會黨領導的南方軍隊失敗,也門社會黨主要領導人逃亡國外,北也門吞併南也門,也門恢復統一。
社會主義時期受現代化教育的南也門人仍瞧不起北也門的古代部落文化,南也門亞丁港許多人稱北也門為野蠻人[1]。
2010年,南北也門紛爭仍然持續,南方感到來自北方的不公待遇[2],衍生出爭取南方恢復獨立的「南也門運動」。
2011年11月23日,也門總統薩利赫簽署協議讓出總統權力,南也門遜尼派軍官出身的阿卜杜拉布·曼蘇爾·哈迪代理總統職權直至選出新總統為止。2012年2月下旬舉行的大選中,哈迪作為唯一候選人,正式當選為也門總統,同月27日就職。
2014年9月,什葉派胡塞武裝組織在伊朗支持下發動叛亂,奪取了也門首都薩那的控制權。2015年2月21日,哈迪逃離首都薩那,前往原南也門的首都亞丁,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成員國紛紛將使館遷至亞丁,以表示對哈迪的支持。
2017年5月,南也門運動停止「恢復南也門獨立」的訴求,其武裝併入也門政府軍,聯合哈迪政府抵抗胡塞組織向也門南部擴張勢力、建立什葉派主導的政權的企圖。
最高領導人
外交
1967年12月,南也門曾同美國建交,1969年5月中止。
南也門同蘇聯、中華人民共和國(至1978年)、北朝鮮和東德關係最為密切。1976年11月,南也門與蘇聯簽署了20年友好互助條約。 1981年8月19日,阿里·納賽爾與利比亞領導人卡達菲、埃塞俄比亞軍政府主席門格斯圖簽訂了政治、經濟、軍事互助條約。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