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諸夏,又稱諸華華夏。是指中原諸侯國[1],和最初周朝同姓、姻親與受功的諸侯[2][3],後來廣義成為中原諸侯國的代稱,頻繁出現在春秋戰國的典籍中。

Remove ads

歷史

周人自稱為「有夏」或「時夏」,在春秋戰國時代,周朝諸候自稱為「諸夏」或「華夏」。在周之前,在春秋戰國文獻中,相傳另有一支稱為夏的氏族人群,建立夏朝,後為商人所滅。公羊家認為,孔子作《春秋》,為新王,重新調整三統[4][5][6]。在《公羊傳》中,以魯為中國,魯之外的其他諸侯國為諸夏,諸夏之外為夷狄[7][8]毛詩也有類似見解[9]

春秋時代,魏國被認為夏朝的故地,因此在戰國時代,魏國國君自稱夏王[10]。1987年在寶雞太公廟發現秦國銅器,約秦景公時代所做,其中秦公鐘與秦公簋中,有「虩事蠻方」和「虩事蠻夏」銘文,專家譯為「以恐懼治理蠻(方)夏」。「蠻夏」一詞就是秦國周圍的屬邦。

《雲夢睡虎地秦簡》中,稱秦國屬邦為夏,離開屬國,稱為去夏[11]。臣邦人與秦國女子結婚,所生子女,稱為夏子[12]張政烺認為,秦國認為自己為中國,其周圍臣屬小邦則稱為諸夏[13]

左傳》以夏為中原諸邦[14]古文經學家說法亦近似[15]。中國在漢朝之後,大體上採用古文經學家的說法[16]

Thumb
《說文解字》中之「夏」字

中國學者許倬雲在2009年提出假說,意指曾生活在黃河中下游中原地區的古代族群,又名華夏部族,為日後漢民族之主體。許倬雲認為,「夏」的字形是「長面的人形,有雙手環握,雙足交疊。」[17]為夏族部落人的自稱,不是夏的「他者」則是「夷」,字形像是背負大弓的人形。夏人最早是黃河上游和中游的居民,主體與來自川西高原和黃土高原羌人部落有密切聯繫,後來才遷移到黃河中下游的所謂中原地區[原創研究?]

Remove ads

參見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Remove ads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