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附屬中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北京大學附屬中學(英語:The Affiliated High School of Peking University,縮寫:PKUS),簡稱北大附中,創立於1960年,是位於北京市海淀區的一所中學,北京市高中示範校,隸屬於北京大學。北京大學附屬中學在2016年中國內地高中美國留學排行榜上位居第十二。[2] [3]
![]() |
北大附中與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清華大學附屬中學、北京101中學、北京市十一學校和首都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合稱"海淀六小強"。[4][5]
歷史
北大附中是由時任北京大學校長的陸平於1960年在北京市104中學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1951年,政府為了提高工農分子的知識文化水平,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提議在清華大學開辦了清華大學附設工農速成中學,1957年,工農速中完成了其歷史使命被改制為北京市104中學,這是今天北大附中的前身。
1960年,按照北大校長陸平的四級火箭(小學-中學-大學-研究生院)培養體系思路,由北京大學牽頭將北京市104中學改為北大附中,作為四級火箭的第二級。北大附中的首任校長由當時任北京大學教務長的尹企卓擔任,並從北京大學各個院系抽調了43名青年教師補充了附中的教師隊伍。
文化大革命爆發後,北大附中因其特殊的政治地位,又成為政治風暴的中心,受到迷惑和鼓動的青年學生爆發出野蠻的力量,在這裏和臨近的清華附中成立了全中國最早的數個紅衛兵組織,有報道指出,文革中「老子英雄兒好漢,老子反動兒混蛋」的血統論口號也是源出於北大附中,(一說該口號起於北京外國語大學,由北大附中紅衛兵領袖彭小蒙在全國叫響[6])在文革期間的北大附中校園甚至還出現了紅衛兵毆人致死的惡劣事件。
文革後教育系統恢復正常,北大附中成為北京市重點中學,又成為北京市基礎教育示範高中。
2021年,《我在北大附中的一天》的視頻登上新浪微博熱搜,視頻內容為北大附中的高中生八點上課、課程自選、課後開設劍擊、話劇等特長活動、輕鬆的素質教育,引發了網絡及社會關於教育資源及社會資源分配不均問題的討論。[7]
校園



現在北大附中位於北京市海淀區的核心區,緊鄰海淀劇院、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科學院等教育、文化、科研機構,學校佔地面積75畝,建築面積4萬平方米。
北大附中將教學樓分成了2部分:初中部和高中部,兩棟樓相對,一個在東,一個在西。因此北大附中初中部又稱為「東樓」,高中部成為「西樓」。高中部東北側3層和4層建築物是圖書館。3層圖書館叫做「未名廳」,4層圖書館叫做「博雅廳」。 初中樓也是北達資源中學學生上課的地方。另外,北大附中還有2個籃球場,1個有羽毛球場地和乒乓球場的體育館,和一個有300米跑道並且中間是足球場的操場。校園的4層的食堂在學校的西南方向。
北大附中初中校服的顏色分別是紅-藍-綠。每一屆穿一個顏色的校服。差着3個年級的學生校服一樣,也就是說初三的學生永遠和高三的學生穿一樣的校服。比如13屆紅色,14屆藍色,15屆綠色。
2000年以來先後建築了新教學樓、教學南樓、教學北樓、學生宿舍、食堂、塑膠操場、新體育館等教學設施,設有閉路電視系統、計算機系統、多媒體輔助教學一體化校園網絡。2012年暑假期間校園又進行了重修,將初中部東側切掉了2個教室的部分。並且在初中部2層和4層的東部增加了2個走廊,連接初中部樓的北側和南側。
2013年開始修建新體育館和教學北樓。

對外交流
目前北大附中與台灣的建國中學、北一女中、中山女高、復興實中,日本早稻田大學本庄高等學院、濟濟黌高中、清風學園,美國康科德中學、希德威爾中學、吉墨斯河谷中學,法國德比西中學,澳大利亞凱禮中學、加拿大勒庫姆中學及新加坡南洋女子中學等學校建立友好關係,定期舉辦師生互訪等交流活動。
分校
- 北京大學附屬中學莆田學校[8]
歷任校長
知名校友
參見
- 北京市高中示範校列表
- 北京大學附屬中學網站(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