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元培學院

北京大学直属的本科学院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

北京大學元培學院北京大學直屬的本科教育學院,成立於2007年,其前身為2001年設立的「元培計劃」實驗班。[1][2]作為北京大學教育體制改革的重要成果,[3]學院以北大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命名,致力於探索中國高水平綜合性大學本科人才培養的新模式,實行博雅教育計劃,注重基礎、交叉與自由選擇相結合的教學理念。[1]

快速預覽 北京大學元培學院, 俗稱 ...
北京大學元培學院
Thumb
北京大學元培學院標誌
俗稱元培書院
類型本科學院
地址中國北京
座標39.9916°N 116.3025°E / 39.9916; 116.3025
建立日期2007年
隸屬北京大學
院長李猛
學生數約1200人
本科生
網站yuanpei.pku.edu.cn
Thumb
關閉
Thumb
北京大學俄文樓,為元培學院辦公樓,也作為學院學生活動的場所

元培學院構建了區別於傳統院系的教學制度。入學第一年不分專業,進行博雅通識教育,學生在第二學期末預選專業,大二正式確認專業,甚至允許在大三進行專業轉變。所有課程向學生開放,專業僅作為課程結構單元存在,而不限制學生選擇[4]。這項制度允許學生廣泛涉獵不同學科,形成個性化學習路徑,並與導師共同制定專屬學習計劃。學院致力於幫助學生從「應試學習」中轉變,通過通識教育和導師引導,協助學生找到內心真正熱愛的學科。[5]

元培學院由於其前沿的教學理念和豐富的教學資源,吸引了大量成績優秀的學生報考,其在多省區的高考錄取分數線長期居於北京大學各院系前列,並錄取了大量省級文理科狀元[5][6]

理念

北京大學元培學院最初源於2001年設立的「元培計劃」實驗班,是北京大學在「創建世界一流大學」背景下,為突破傳統本科教育束縛而開展的改革實驗。該改革旨在回應蘇聯模式高等教育下「專業過窄、適應性差」的局限,提出「加強基礎、淡化專業、因材施教、分流培養」的人才培養理念[7][8]。2007年,元培計劃升格為元培學院,成為北大第一個以通識教育和跨學科整合為宗旨的本科學院,標誌本科教育改革制度化進入新階段[7]

蔡元培提出的「五育並舉」和「完全人格」理念,為元培學院確立以「做人第一、學業第二」的育人目標奠定了基礎。[9]元培學院強調不僅要培養知識型人才,更要塑造有判斷力、有責任感、能面對複雜現實的公民。[9]

元培計劃擁有靈活的培養模式和高權限的選課體制,允許同學在全校範圍內選擇自己喜歡的修讀專業和課程,在探索中找到自己最喜歡的專業方向的同時可以涉獵感興趣的其他內容。這被認為是一種對學生選擇能力的錘鍊,並被看作是為北大未來的教學改革作的一種嘗試。

元培學院強調知識融合與範式突破,在培養方案中注重將不同學科融合,從而形成多維思維結構[5]

元培學院不以績點作為唯一衡量標準,而是鼓勵多維評價,賦予學生更多試錯和容錯空間[5]。例如,將原本140+的專業畢業學分壓縮至120~130之間,降低課程負擔,讓學生能有更多時間進行自由探索。儘管如此,學生平均畢業學分與校內其他院系相當,表明他們在自由條件下仍保持學習熱情與強度。[10]

學生可根據自身節奏在3~6年內完成學業,實現彈性培養體系,鼓勵學生根據自身情況安排學習路徑,突破自我、勇敢嘗試[5]

元培學院作為中國通識教育本土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其教學制度採取低年級通識教育、高年級寬口徑專業教育的結構,在中國屬於「精英通識教育」模式,被認為有效融合了通識性、研究性與多樣性教育目標。[11]

歷史

  • 2001年,在入校新生中通過再次選拔錄取了第一屆學生。
  • 2002年,首次在高考中以院系名義招生。
  • 2005年,第一屆學生畢業。
  • 2007年,元培學院正式成立。
  • 2008年:設立首個跨學科專業「古生物學」;
  • 2014年:新版教學計劃實施,畢業學分由150學分調整為120學分;
  • 2015年:通識教育核心課程體系建設啟動;
  • 2016年:學生集中入住北大35樓,書院制度開始建設;北京大學實施本科教育改革,推動自由選課與自主選專業制度。[1]

學術制度

學分制和彈性學制

元培計劃實驗班實行學分制和更為靈活的彈性學制。其基礎是在元培計劃特有的各個專業教學計劃框架內由導師指導學生進行自由選課。學生完成公共基礎課、通選課及相關專業課的學習、修滿規定的學分後,即可畢業,並獲得所學專業的學士學位證書。其學習年限可在三至六年內靈活掌握,允許更多時間進行跨學科學習、科研實踐和出國交流,增強自主發展空間[7]

自由選擇專業和課程

元培學院實行「雙自由」制度,允許學生在入學後自由選課、自由選專業。[8]

元培學院學生擁有全校最高的選課權限,可以自由選擇全校所有院系開設的本科生課程。這一特權旨在為元培學院學生探索學術興趣、實踐個性化的學習路徑提供便利,同時鼓勵學生拓展知識面,成為複合型人才。

元培學院學生原則上可自由選擇全校範圍內的所有專業(暫不包括醫學等特殊專業)。新生入學後無需立刻選擇專業,而是通過通識課和學科平台課程探索自身興趣,再決定專業方向。此機制旨在幫助學生激發自主探索與持續學習的動力[5]。學生進校時只按文科、理科實驗班招生,實際不分專業。低年級主要進行通識教育,同時也可以進行目標專業的預選和學習,在他們對北大的學科狀況、專業設置、培養目標等有了進一步了解後,可以根據自己的志趣於第二學期末提出專業選擇意向,一般在第三學期末最後確定專業,但此後在確保能夠按時達到畢業要求的情況下依然可以隨時更換專業。每個學生修讀專業的最後確定還必須考慮相關專業教育資源及學生本人的綜合條件,部分專業會設置准入考核。[12]元培學院學生畢業時達到學位授予要求,授予和北京大學相應專業院系學生相同的學位證書。

然而,這種「自由」也帶來挑戰,例如學生與專業教師關係較鬆散,專業選擇過程中易受社會輿論或短期熱度影響,缺乏足夠夥伴支持與協作學習的環境等。研究指出,大量元培學院學生在專業選擇時對目標專業了解不足,存在「從眾心理」或過度依賴高考填報志願信息的情況,從而導致專業學習與個人興趣和能力之間出現偏差。[13]一些學生在面對自由選擇時感到迷茫,缺乏足夠的課程選擇支持系統,大量學生追逐熱門專業,導致部分專業設置績點限制而形成事實上的「門檻」,限制了自由選擇的落實。[12]為應對這些問題,學院開展系統性新生教育與討論課,並積極構建構建由導師、新生輔導員和教務系統人員組成的多層次新生指導體系,協助學生在專業選擇、課程結構、學術規劃等方面建立起更清晰的方向。學院開展「大學學業規劃」教育,強調從大一開始就應注重人生目標的設定與職業生涯的匹配,幫助學生提升自主規劃能力[13]。此外,調查顯示,元培學生因專業分佈分散,院內同學之間聯繫較弱,院系集體活動參與度較低,造成歸屬感偏弱。實證分析表明,朋輩互動、團支部活動等因素與學生滿意度顯著正相關,顯示出院系凝聚力在通識教育中的重要性。[14]有鑑於此,學院大力推動跨學科融合,開展集體活動和學術交流,以增強學生的歸屬感。[10]

實踐過程中,專業的自由選擇程度的確很高,例如據官方統計,04級學生專業第一志願滿意度達99%以上,但亦有人認為這是有一定程度上做了一些學生的工作,使其「知難而退」的結果。從05級的情況來看,一些熱門專業出現了人數過多的情況,導致有少數大一選課或者成績情況不理想的同學暫時未能進入想學的專業。

學院設有多個跨學科專業,整合全校教育資源,培養複合型人才,已開設專業包括:[3]

  • 古生物學:結合生命科學地球科學環境科學,是北大首先在中國設立的特色學科方向。首位畢業生為2005級山東省理科狀元,畢業後赴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深造[4]。古生物學專業甚至一度僅有一位學生,成為網絡關注焦點。[8]
  • 政治學、經濟學與哲學(PPE):借鑑牛津大學模式,[4]政府管理學院哲學系經濟學院聯合設立,培養複合型高層次人才。學生畢業後多進入高端研究機構或涉政涉經領域繼續深造​。[15]
  • 外國語言與外國歷史:聯合外國語學院歷史系設立,注重培養國際視野與人文素養兼備的國際交流人才。
  • 東亞研究:為北京大學與東京大學的聯合培養項目,結合各個人文和社會科學學科的知識,培養立足於東亞文明傳統,具有全球視野的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人才。
  • 整合科學:打通數學物理化學和生命科學,重點培養跨學科科研型人才。
  • 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

其中,PPE等專業的教學方案不斷更新,大多由學生主導發起修訂,體現「學生主導、教師支持」的育人理念[10]

元培學院學生自主成立了「學生學術學會」(簡稱「三學」或「學學學」)組織,承擔課程反饋、新生研討組織、學術沙龍等職責,構建起自主學習生態。[16]學生學術學會設有十大學科類別的學會,組織讀書會、課程改革反饋、新生討論課助教選拔等事務。學生通過「三學」直接參與到元培學院專業教學方案的修訂與制度設計中,是元培「學生共治」的重要體現。[8]

通識教育

元培學院建立五大通識課程體系,包括西方古典文明、中國古典文明、現代中國、現代世界、現代科學與技術,要求學生修讀一定學分,以培養其綜合素養。[1]

除此以外,學院還設立「小班制」新生研討課,強化師生互動。如李松教授主講「《清明上河圖》與中國藝術」、吳艷紅教授開設「幸福心理學」,都為學生打通跨學科視野提供啟發[4][10]

然而有研究認為,元培學院的通識教育體系由於課程整合不充分、教學資源配合度不高、教師理念尚未統一等原因,導致部分通識課程難以真正發揮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與跨學科能力的作用。[12]學者盧曉東指出,當前通識教育的一個根本誤區在於「把通識教育等同於課程堆砌」,而缺乏對學生「通識學習」能力的培養。在元培學院探索的基礎上,通識教育應進一步深化為學生自主建構知識結構、自主規劃學習路徑、自主發展人生目標的「通識學習」模式。「通識教育」的本質不是課程設計,而是價值認同和個體成長機制的再造。因此,教育者需要認識到學生未來發展的多樣性與不可預測性,鼓勵學生在自由中建立「內在的秩序」。盧曉東呼籲應從「確定性的專業教育」邁向「探索性的通識學習」,這是元培學院等機構未來深化改革的關鍵方向。[17]

一項針對2016–2018年北大本科畢業生的大規模問卷調查發現,元培學院學生對通識課程的平均評價值為1.99,略低於全校平均水平(2.04),但71.7%的元培學生依然認為在通識課程中有「較大」或「很大」收穫​。此外,該研究指出,學生的性別、學科背景及畢業去向均顯著影響其對通識課程學習效果的自我評價:例如,女性學生、社科類學生及畢業後就業的學生通常對通識課程的反饋更為積極​。[18]

導師制

導師制是實施「元培計劃」的重要的組成部分,元培學院從一開始就構建了完整的導師制系統,所有學生都配有學術導師,導師工作是引導和培養學生按照新的辦學模式和培養方案,強調個性化指導與專業選擇引導,造就基礎好、能力強、素質高的一流本科畢業生。[15]「元培」的導師是來自學校各院系推薦上來校長親自禮聘的資深教授和部分有教學經驗和對學生有指導經驗的中青年教師。現有導師34名。

導師按「素質發展型」和「學術發展型」分設,全面覆蓋學生的專業選擇、課程規劃、科研指導與心理適應支持。同時學院設有班主任制度和新生輔導員團隊,幫助學生適應大學初期階段的課程和生活。[7]

元培設立了「校聘導師+專業導師+專職導師+課外導師」四位一體的導師體系,強調從多個方面給予學生指導。[16]

元培學院的導師制度為其他院系提供了導師組織模式的參考模板​。

然而,導師制度也面臨挑戰,例如導師工作內容不明確、學生接觸導師機會不足等問題,這些都影響了制度的實效性。[19]

住宿書院


Thumb
植物牆
Thumb
康德廳
Thumb
自習室
Thumb
休息區

元培學院學生集中住宿於北京大學35樓,成立住宿制」元培書院「,配有圖書館、討論室、健身房心理諮詢中心等設施,營造濃厚的學習與交流氛圍,是北大書院制探索的重要組成部分。[1]

為了促進學生多學科融合學習,元培學院通過住宿書院制度,打造「生活共同體」,推動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在同一宿舍中交流思想、分享學術成果。這一制度顯著增強了跨學科之間的對話與理解。同時,書院實行學生自治制度,由學生自主進行書院的日常管理和建設規劃,也為學生提供了領導力與自治能力的鍛煉平台[5][20]。書院的體育活動、興趣社團等被納入獎學金評定體系,推動多元評價機制。[8]

元培書院作為學院的學生公共生活空間,其主體空間位於北京大學35樓地下,是北大建設的首個多功能本科生宿舍樓地下室,建設有自習室、討論室、圖書館、休閒區、健身房、音樂室、舞蹈室、電影院、學術展板牆與學生文化展區等多功能空間。書院的裝修氛圍以明快為主,旨在打造集生活、學習、交流於一體的書院公共空間。該區域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富有元培風格的自由學習與思想碰撞場所。[21]書院內多處可見「元培書院」相關標識裝飾,包括幾何構形的元培書院標識——強調多樣組合的可能性;以及裝飾性的部首組合標識——強調多元融合。[22] 除此以外,學院辦公樓為北京大學俄文樓,部分區域亦作為書院的公共活動空間。

元培學院的住宿書院模式借鑑了耶魯大學等歐美高校的「生活共同體」制度,強調在學習之外通過住宿環境建立師生深度互動機制,推動學術探索與人格成長並重。該機制也被認為有助於促進跨學科人才養成。[23]

社會實踐

元培學院規劃建設12個學生社會實踐基地,覆蓋中國東部沿海和中西部地區,關注基礎教育、城鄉發展、金融科技等議題。已建成基地包括上海浙江紹興陝西榆林、陝西眉縣內蒙古呼倫貝爾廣東深圳等地,致力於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實踐能力。[1]

元培學院高度重視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與社會責任感培養,積極組織學生走進基層、深入社會開展思政實踐。例如,2022年暑期,學院組織20餘名師生赴山西省右玉縣朔州市及周邊地區,開展主題為「奮進新征程 永遠跟走 喜迎二十大」的思政實踐課程。師生們實地參訪了右玉精神展覽館、黃沙窪植樹點、應縣木塔、山西蘊宏環境科技公司等地。學生通過與基層幹部、企業家、村民的交流,理解綠色發展、高質量轉型等國家戰略在基層的現實落地。[24]

影響與評價

北京大學元培學院作為北大本科教育改革的實驗基地,被譽為「中國高等教育的『深圳特區』」,成為推動北大本科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10]。作為中國大陸高校最早進行通識教育探索的機構之一,其「通識+專業」的教育模式也對全國高校產生廣泛影響。2015年,北京大學與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共同發起「大學通識教育聯盟」,旨在推動通識教育理念在中國高校的制度化發展。[25]除此之外,北京大學元培學院還參與發起了亞洲博雅大學聯盟,該聯盟旨在振興傳統博雅教育;以及中國大學書院共同體,推動中國大學書院間的交流互鑒,從中國傳統書院教育中發掘育人智慧。[26]

北京大學前校長林建華指出,元培學院是北大探索「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的重要實驗平台。儘管在以院係為基礎的專業教育體系中發展面臨困難,但在自由選課、自由選專業、跨學科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為北大未來的本科教育改革提供了寶貴經驗。他認為研究型大學應給予本科生更多自主探索的空間和一流資源支持,使其充分利用實驗室、圖書館、跨學科項目,參與科研並鍛煉綜合素質。這種「師生共同探索、發現和創造之旅」,正是北大致力於構建的教育願景。[27]

元培學院吸引了大量拔尖人才,包括多位全國各地高考總分第一名與國家級競賽一等獎獲得者[5]。其在許多省區的錄取分數線長年居於北京大學各院系前列。[6]

在科研能力方面,學生成果卓越,如在「挑戰杯」中屢獲獎項,發表SCI論文23篇以上,主持國家級學生科研項目百餘項[7]

知名校友如張林峰深勢科技創始人),在元培學習期間修讀多個學科,展現出強大的跨學科整合能力,並在國際科研界獲得矚目成績[5]

還有如薛逸凡,因「一個人的畢業照」走紅網絡,以優異成績選擇了「古生物學」這一冷門但自身熱愛的專業,成為自由選擇與個性成長的代表性人物[5]

畢業生去向

元培學院的畢業生在學術與就業方面表現優異。根據統計,2005年至2013年,約76.5%的畢業生選擇繼續深造,其中約38.7%赴境外知名高校攻讀研究生學位,37.8%左右在中國國內繼續學習。[3]

2013屆畢業生獲得錄取的國際知名大學包括:[3]

參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