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使館區是在今北京市的外國駐中國大使館分佈區,曾位於北京內城正陽門內的東交民巷,現分佈在北京市朝陽區,分為第一至第四使館區。目前僅有俄羅斯和盧森堡駐華大使館不在北京使館區內。
![Thumb](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0/09/Embassy_District%2C_Beijing_-_satellite_image_%281967-09-20%29.jpg/320px-Embassy_District%2C_Beijing_-_satellite_image_%281967-09-20%29.jpg)
簡介
東交民巷原名東江米巷,是老北京城米的集散地。1901年清政府簽訂《北京各國使館界址四至》和《辛丑和約》,此巷劃成中國第一個「使館區」。從清朝到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時期,這裏一直是中國的使館區,直到1928年北伐戰爭結束,北洋政府倒台為止。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再次定都北京。新使館區漸漸形成於北京建國門外和朝陽門外,分別稱為「第一使館區」和「第二使館區」[1]。第一使館區主要是一些社會主義陣營的國家使館。主要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較早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並建立外交關係的國家[2]。第二使館區又稱為北使館區,由周恩來制定區域並建設於1960年代初期,西方發達國家使館雲集此處,環境幽靜。
1980年,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按上級指示,將亮馬河下游過三環路的區域規劃為「第三使館區」。直到2000年代,才開始有國家在此建設駐華使館。部分國家如美國、韓國等於2000年代將大使館遷入本區[3]。
2001年,東交民巷使館建築群已被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使館區建設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