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使館區是在今北京市的外國駐中國大使館分佈區,曾位於北京內城正陽門內的東交民巷,現分佈在北京市朝陽區,分為第一至第四使館區。目前僅有俄羅斯盧森堡駐華大使館不在北京使館區內。

Thumb
第一使館區衛星照片。攝於1967年9月20日

簡介

東交民巷原名東江米巷,是老北京城的集散地。1901年清政府簽訂《北京各國使館界址四至》和《辛丑和約》,此巷劃成中國第一個「使館區」。從清朝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時期,這裏一直是中國的使館區,直到1928年北伐戰爭結束,北洋政府倒台為止。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再次定都北京。新使館區漸漸形成於北京建國門外和朝陽門外,分別稱為「第一使館區」和「第二使館區」[1]。第一使館區主要是一些社會主義陣營的國家使館。主要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較早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並建立外交關係的國家[2]。第二使館區又稱為北使館區,由周恩來制定區域並建設於1960年代初期,西方發達國家使館雲集此處,環境幽靜。

1980年,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按上級指示,將亮馬河下游過三環路的區域規劃為「第三使館區」。直到2000年代,才開始有國家在此建設駐華使館。部分國家如美國韓國等於2000年代將大使館遷入本區[3]

2001年,東交民巷使館建築群已被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使館區建設

北京外交人員服務局歸口負責北京使館區建設工作[4][5]

  • 第一使館區:1950年代末開始開發,1970年代初建設完成。東至秀水街,西至東二環,南至建國門外大街,北至日壇北路[5]
  • 第二使館區:1960年代開始開發,1980年代建設完成。東至東三環北路,西至東直門外大街,南至工人體育場北路,北至亮馬河南路[5]
  • 第三使館區:1987年獲得建設用地許可。東至亮馬橋東街,西至燕莎橋,南至亮馬橋路,北至萊太花卉市場[5]
  • 第四使館區:東至首都機場第二高速公路,西至北小河東路,南至壩河北濱河路,北至規劃路,目前正處於開發階段[5]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