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憶如(1955年4月7日—),中華民國政治人物,現任香港北威國際集團董事總經理、香港經濟發展委員會委員、美國亞洲協會(Asia Society)國際事務委員會委員、國立臺灣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上海財經大學兼任教授、及南京大學校聘客座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國際關係組學士、美國芝加哥大學企業管理碩士 、經濟學博士,專長領域為國際貿易與金融、財務管理、產業經濟及總體經濟;曾任財政部部長、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立法院第五屆及第六屆立法委員。
劉憶如 | |
---|---|
中華民國第29任財政部部長 | |
任期 2012年2月6日—2012年5月30日 | |
行政院院長 | 陳冲 |
前任 | 李述德 |
繼任 | 曾銘宗(代理) 張盛和(正任) |
中華民國第14任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 | |
任期 2010年5月20日—2012年2月5日 | |
行政院院長 | 吳敦義 |
前任 | 李述德 |
繼任 | 曾銘宗(代理) 張盛和(正任) |
中華民國第5ㄧ6屆立法委員 | |
任期 2002年2月1日—2007年11月20日辭職 | |
選區 | 全國不分區選舉區 |
個人資料 | |
性別 | 女 |
出生 | 中華民國臺灣省臺北市(今臺北市) | 1955年4月7日
國籍 | 中華民國 |
政黨 | 無黨團結聯盟(2007年11月19日-) |
其他政黨 | 親民黨(-2007年11月19日) |
配偶 | 李鍾熙(1978年6月9日-1996年3月12日) 曾垂紀(1997年2月14日-2010年5月7日) |
父母 | 郭婉容(母) 劉慶瑞(父) 倪文亞(繼父) |
親屬 | 彭明敏(表舅) |
居住地 | 中華民國臺北市 |
學歷
| |
經歷
|
生平
劉憶如曾任中華民國財政部部長、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主委、中國信託金控首席經濟顧問、日本大和總研全球首席經濟顧問,並擔任總統府財經諮詢委員、行政院政務顧問、立法院第五屆及第六屆立法委員(連任兩屆親民黨不分區立委第一名,卸任前辭職,轉戰無盟不分區立委第一名但未於2008年當選),擔任財政委員會召集委員、台灣證券交易所董事、台灣工業總會最高顧問。 長期任教於全球多所著名大學,包括美國芝加哥大學、美國紐約城市大學、澳洲國立大學、國立台灣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以及中國清華大學,並曾任國立台灣大學財務金融系系主任暨研究所所長。
問政任教
曾發表多篇論文於頂尖國際學術期刊,並著作出版「東亞十國金融風暴前與後」、「BOT三贏策略」及「財經看臺灣」等專書。並長期為《中國時報》、《聯合報》、《蘋果日報》、《經濟日報》、《壹週刊》、中國《21世紀經濟報道》、《天下雜誌》、《今週刊》與《新新聞》等多家媒體撰寫專欄。
2001年,獲親民黨提名不分區立委而由教轉政,開始問政生涯,並於2004年連任。2007年11月18日,由於在親民黨的兩屆不分區立委將任滿,依內規不得再以不分區連任而無法參與國親聯盟的協調,終因無意競選區域立委提前宣佈於20日辭職並退黨,改列無黨團結聯盟不分區立委候選人第一名,其遺缺由時任臺北市會計師公會理事長羅淑蕾遞補。2008年1月,因無盟政黨票不足1%、未達5%門檻,劉憶如無緣重返立法院。
劉憶如在2010年5月接任經建會主委一職,在職一年九個月中,大力推動六大新興等產業調整方案,同時擔任全球招商總舵手,並整合中央與地方,以「產業有家、家有產業」方案,確立台灣第一張地方產業發展藍圖。[1] 雖然擔任閣員與過去工作經驗大不相同,但劉憶如很快的進入狀況,接下經建會主委沒多久即四處請益央行總裁、部會首長,構思台灣的經建藍圖,不久又帶着國內企業接連赴新加坡、印度、美國、日本招商,讓國際上看到台灣兩岸政策的大改變。她回憶,去新加坡招商時當地媒體大幅報導:「TAIWAN IS BACK」,他們認為台灣重新回到國際舞台,台灣不但在亞洲受到歡迎,甚至德國、英國也相繼邀請台灣前往訪問。這3年來除了赴海外招商,劉憶如也想到了招來的外商到底該落腳何地?於是她花了一年的時間構建「產業有家,家有產業」的分佈藍圖,與22縣市進行了一百多場的座談會,如今這個七大生活圈的產業分佈藍圖已完成初稿,預計3月拍板。她認為這不僅可以協助地方發展特色產業、也可為地方創造就業、紓解今天就業過度集中北部所衍生的房價大漲、所得分配不均等問題。前幾個月,看到台灣外貿情勢轉弱,她又想到未來赴外招商時可以同時進行貿易拓銷,馬上詳研國貿局現行招商模式,着手規劃拓銷的策略,希望能為台灣尋回四小龍之首的光榮過去。[來源請求][2]
2011年,擔任行政院經建會主委期間,因兼任行政院國發基金召集人,應立法院委員會要求,赴立法院提出「宇昌案」相關報告。而在該年12月12日對立法院的報告中,因幕僚針對一份未載明日期的簡報誤判日期,蔡英文因此認為造成其名譽權受損;劉憶如當時雖然在24小時內發現其幕僚誤判簡報日期,並主動召開記者會澄清及表示遺憾;但蔡英文仍認為此事件造成其名譽權受損,因而對劉憶如分別提出刑事及民事告訴。刑事部分,偵查結果全案獲「不起訴」處分。民事部分,2015年10月27日宣判劉憶如應賠償蔡英文200萬元,劉表示會上訴。2017年4月18日蔡英文與劉憶如二人於高等法院達成和解,蔡英文同意該事件係因劉憶如的幕僚誤判投資簡報日期所致,並非劉憶如變造文書。[3]
2012年總統大選後,自經建會主委一職轉任財政部長,繼母親郭婉容後,成為台灣史上第二位的女性財政部長。
- 2012年4月,劉憶如宣示1個月內提出證所稅(證券交易所得稅)方案。
- 2012年4月12日,發表「財政部版」證所稅方案。
- 2012年4月24日,劉憶如表示,大家都知道,一般不管是經營企業也好,尤其是薪資所得者,一年如果薪資所得是400萬元的話,每年要繳的稅率是非常高的,將近100萬;但對於證所稅方案所要求對淨賺400萬元的,連20萬的稅都不願意繳,甚至揚言上街頭、揚言要出走,對所有台灣其他、幾乎大部份都是誠實納稅所賺的錢,且大部分是用來繳稅的,「我不曉得這些人要做何感想?」劉憶如還表示,「如果既得利益者他們要用落後來形容證所稅方案,連賺到的400萬、連20萬元的稅都不用繳,如果是這樣,台灣社會的公平正義,在這些人的心目中,我不曉得是有什麼樣的地位?我也不曉得這樣的想法和講法,他們是認為台灣的貧富差距,是不是他們完全看不見?也不覺得他們該負任何一點責任?」[4]
- 2012年4月26日,行政院院會上午調整財政部版本(即「政院版」),通過「所得稅法」等部分條文修正草案,規定自102年1月1日起,個人股票及私募證券投資信託基金受益憑證的交易所得,依本法規定課徵所得稅。
- 2012年5月10日,因為證所稅風波而傳出財政部長劉憶如於10日、11日連續兩天請假,座車更是從一大早就沒有出現在財政部的停車場裏頭。10日半夜,總統府發出新聞稿指出,馬總統和劉憶如深談半小時後,確定「續留」工作崗位為證所稅法案奮鬥,間接證實了請辭消息。[5]不過股市一週仍跌掉299.6點。根據證交所統計,本週臺股市值總值再降至20.2兆元,較上週21.3兆元減少約8120.5億元,減幅約3.86%,以有效開戶數890萬計算,平均每位股民又賠了9.1萬元。[6]
- 2012年5月29日,不滿國民黨立院黨團所提的證所稅「整合版」,財政部長劉憶如發佈聲明稿並請辭財政部部長。
- 劉憶如辭職聲明稿全文如下[7]:
“ | 財政部基於公平正義、量能課稅的理念,自3月28日起推動證所稅。4月12日提出財政部版本,送交行政院審查後,4月26日行政院版本經行政院院會通過,並於5月1日送交立法院。經過一個月各界討論後,國民黨立院黨團之證所稅整合版昨晚出爐。 該版本主要為對自然人微幅提高證交稅稅率,並將部份未上市櫃股票納入所得稅。依據這個整合版,以後所有在上市櫃股票市場大量獲利的人,仍不需繳納所得稅。這樣的版本,與財政部原規劃之證所稅版本差異甚大,本人在政策理念上無法認同,自此辭去財政部部長一職。 |
” |
研究著作
劉憶如教授曾發表數十篇專業論文於各種國際學術期刊,包括Journal of Finance、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等,並出版「東亞十國金融風暴前與後」、「BOT三贏策略」及「財經看台灣」等專書著作,更長期為多家媒體撰寫專欄,共發表數百篇文章於各種報章及專業雜誌。另外,劉憶如教授曾接受二十多個國家之學術及政府機構邀請,出席國際會議發表論文及演說,並主持數十項跨領域大型研究計劃,同時經常性接受「美國聯邦儲備銀行」、「世界銀行」及「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等機構邀請至亞洲、歐美各地參與國際會議並發表論文。
家族
參考資料
參考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