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歌手(英語:Singer-songwriter),另外又稱創作型歌手或唱作人,指的是同時作詞作曲及演唱自己創作的歌手[1][2]。創作歌手有時使用結他或鋼琴或其他樂器為整首曲目提供伴奏,創作曲目或改編曲目主要的作用是用來承載具有主題性的題材,主題可以提及愛情及生活。創作歌手的歌曲時常不限於娛樂,也是表達政治性抗爭的工具,典例包括皮特·西格、積遜·布朗和活地·蓋瑟瑞。有些創作歌手也會擔任歌曲的製作人,例如:泰勒絲、火星人般奴等。
歷史
創作歌手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在古代世界廣泛存在的吟遊詩人傳統上,他們吟誦或詠唱詩歌,時常以豎琴或其他類似樂器進行伴奏。在印刷術發明之後,民謠歌手開始寫歌並進行表演賣藝。通常這些歌曲建立在已有的旋律或歌詞之上,不斷進行形式上的演化。這逐漸發展成為了民俗中的唱作傳統。
巡遊的表演者在歐洲廣泛存在。民俗學者Anatole Le Braz記錄了民謠歌手Yann Ar Minouz的經歷,他於19世紀末在布列塔尼巡遊,並出售印刷版本的歌曲[3]。
在規模較大的市鎮,歌手可以通過在公共場所表演謀取生計。在錄音技術發明之後,諸如Théodore Botrel和佐治·M·科漢這樣的早期創作歌手成為了社會名流。廣播技術使他們得到了更為廣泛的關注和認可。
在20世紀40年代至60年代,美國民謠音樂復興,年輕的表演者受到傳統民謠和諸如紡織工這樣的組合的啟發,其開始創作和表演自己的歌曲,並自己進行歌曲改編[4]。
北美、英國和愛爾蘭
在北美,「創作歌手」一詞可以追溯至創作藍調音樂和民謠音樂的歌手們。從20世紀初期至中期,諸如Lead Belly[5]、占美·羅渣士[6]、盲人萊蒙·傑弗森[7]、T-Bone Walker[8]、盲人威利·麥克泰爾[9]、閃電霍普金斯[10]、桑·豪斯[11]、和羅拔·約翰遜[12][13](約翰遜在1986年第一批進入搖滾名人堂,被認為是「早期影響者」[14],並且在滾石雜誌的百大結他手排行榜中排列第五[15])。在40年代和50年代,活地·蓋瑟瑞、皮特·西格[16]、李·海斯和紡織工樂隊的其他成員開始向更為廣泛的聽眾群體表演主題性的歌曲(西格既獨立表演亦作為紡織工的一員表演)[17]。和現代的創作人相比,這些早期的創作歌手並不過分關注音樂和歌詞的原創性,時常毫不猶豫地從其他歌曲中借用橋段或表演翻唱。創作主題性歌曲的傳統(有些歌曲,例如Lead Belly的「Jim Crow Blues」和蓋瑟瑞的「Deportee (Plane Wreck at Los Gatos)」,關注的是當時的社會問題)便是由這些音樂人建立的。西格和蓋瑟瑞這樣的歌手會參加工會的集會,因此也創作了許多與工人階級生活和社會抗議相關的歌曲。其他民謠歌手如約什·懷特、西斯科·侯斯頓、馬爾維娜·雷諾茲、厄爾·羅賓遜、伊凡·麥科爾、約翰·雅各·尼爾斯和多克·屈臣也與他們相似,而約翰遜和霍普金斯這樣的藍調歌手則選擇根據自己的個人生活經歷來創作歌曲。對於社會問題的關注,對創作歌手傳統的影響很大。此外,在30年代至50年代,比莉·荷莉戴、雷·查理斯和妮娜·西蒙這樣的爵士和藍調創作歌手,以及傑瑞·李·劉易斯、巴迪·霍利、查克·貝里、羅伊·奧比森、山姆·庫克、里奇·瓦倫斯和保羅·安卡這樣的搖滾創作歌手湧現出來。在鄉村音樂領域,漢克·威廉士、帕特西·克萊恩、塔米·溫妮特、蘿莉塔·琳恩、佐治·瓊斯、梅爾·哈格德、羅渣·米勒、比利·艾德·懷勒和其他創作歌手也在40年代至60年代紛紛湧現,主要創作旋律優美的與愛情和其他問題相關的歌曲。
在60年代和70年代初,創作歌手在北美和英國開始得到廣泛關注和認可。這時許多受到藍調、民謠和鄉村音樂影響的音樂人開始取得名望,他們中包括鮑勃·迪倫、傑基·德香農、尊尼·卡殊、克里斯·克里斯托佛森、威利·納爾遜、保羅·西蒙、尼爾·楊、里奧納德·科恩、瓊尼·米歇爾、范·莫里森、占美·亨德里克斯、白賴仁·韋爾遜、湯·威茨、奧蒂斯·雷丁、馬文·蓋伊、湯·拉什、菲兒·奧科斯、湯·帕克斯頓、艾力·安達臣、阿洛·蓋瑟瑞、約翰·丹佛、積遜·布朗、約翰·普萊恩、嘉麗絲·斯利克、戴夫·梅森、占·克羅斯、弗雷德·尼爾、羅渣·麥吉恩、珍納絲·賈普林、瓊·貝茲、朱迪·柯林斯、大衛·克羅斯比、當勞文、史提芬·史提爾斯、蘭迪·紐曼、史提夫·古德曼、哥頓·萊特福特、保羅·布雷迪、傑西·溫徹斯特、約翰尼·蒂洛森、西爾維婭·泰森、伊恩·泰森、尼克·德雷克、添·哈丁、勞拉·尼羅、芭芭拉·史翠珊、卡莉·西蒙、約翰·弗格蒂、芭菲·聖瑪麗、瓊·阿馬特雷丁、愛美蘿·夏里斯、泰姬瑪哈、卡特·史蒂文斯、布魯士·科克本、哈利·查平、占士·泰勒、傑瑞·謝夫·沃克、盧·里德、格蘭·帕森斯、尼克·格拉文奈、瑞奇·尼爾森、李察·法里尼亞、圖利·庫普弗貝格[18]、馬克·斯波爾斯特拉、唐·麥克林、柏特歷·斯凱、占美·巴菲特、米奇·紐波利、珍納斯·艾恩、丹·佛格柏、大衛·范洛克、維隆·傑寧斯、桃莉·巴頓和法蘭克·扎帕。許多創作者,例如卡洛爾·金、湯斯·范·贊特和尼爾·戴門也開始自己進行表演。和先前的鄉村和民謠音樂採用的敘事手法不同的是,這些表演者們通常從相當個人化(一般以第一人稱)和帶有自省色彩的角度入手創作。
這一時代的搖滾樂隊成員從技術上來說並不能算作是創作歌手,但有許多創作歌手在樂隊中與其他成員一同發揮創作作用,他們包括保羅·麥卡尼、約翰·列儂、佐治·夏里遜、林戈·斯塔爾、米克·賈格爾、基思·李察茲、傑瑞·加西亞與鮑勃·威爾、艾爾頓·約翰(與伯尼·陶平)、積斯甸·海沃德、約翰·洛奇、羅比·羅拔臣、伊恩·安達臣、菲爾·柯林斯、彼得·蓋布瑞爾和彼得·弗蘭普頓;唐·亨利、格林·佛萊和艾力·克萊普頓等其他歌手在後來逐漸在唱作上取得成功。
到70年代中期和80年代末期,原先的創作歌手潮流已經被融入了流行或軟搖滾風格中,但一些繼承唱作傳統的新藝人繼續出現,其中包括比利·喬爾、史提夫·汪達、布魯士·斯普林斯汀、湯·佩蒂、馬克·赫德、克里斯·伊薩克、維多利亞·威廉士和華倫·澤馮;甚至在龐克搖滾領域,彼得·凱斯、保羅·科林斯和保羅·維斯特博格也逐漸轉向了個人唱作的方向。
80年代末,創作歌手一詞被用於一個主要為女性組成的美國音樂人群體,最初是蘇珊娜·薇佳,接着是特蕾西·查普曼、蘭茜·格里菲斯、姬蒂蓮、仙妮亞·唐恩、薩拉·麥克拉克倫、謝里爾·克羅、麗薩·勒布、瓊·奧斯本和多莉·艾莫絲。在90年代初,女性音樂人從其他風格領域崛起,其中包括寇特妮·洛芙和PJ Harvey到90年代中期,瑪麗亞·凱莉、凱莉·米洛和艾拉妮絲·莫莉塞特的成功再次使創作歌手一詞登上枱面。
同時,在80年代和90年代,波諾、The Edge、戴夫·馬菲斯、鄧肯·謝克和艾略特·史密夫等人繼承唱作傳統創造了新的搖滾樂風格。到了21世紀,一種相對安靜的風格產生,歌詞大多具有印象派色彩,代表音樂人包括諾拉·瓊斯、康納·奧博斯特、蘇夫揚·史蒂文斯、大衛·巴贊、南聖加百利、Iron & Wine、大衛·格雷、雷·拉蒙塔涅、梅格·哈欽森、史提夫·米拉、茱莉·霍蘭、柏特歷·達夫、李察·巴克納、珠兒、積·薩沃雷蒂、李察·辛德爾和約翰·戈卡。諸如科特·柯本、諾爾·蓋勒格和艾迪·維達的一些音樂人又創造了新的分支風格。
90年代末期,單個音樂人已經能夠在專業級別的系統上進行錄音,於是人們開始有機會錄製和銷售自己的音樂。這樣的音樂人被稱為「獨立音樂人」,他們通過獨立公司(時常是自己的公司)甚至完全不通過公司來發行自己的音樂。除此之外,互聯網也為獨立音樂的大眾傳播提供了途徑。
另見
- 創作歌手列表
參見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