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蕭邦創作了一些鋼琴獨奏用的前奏曲,包括24首前奏曲(Op. 28)和一些獨立的作品。他並沒有為這些作品加上標題,但阿爾弗雷德·科爾托和漢斯·馮·彪羅於他逝世後各自加上別稱[1]。
24首前奏曲, Op. 28作於1835-1839年,出版於1839年,為具備全部24調的前奏曲集。部分前奏曲完成於1838-1839年的冬天,當時蕭邦與喬治·桑及其孩子在法德摩薩,避過巴黎潮濕的天氣[2]。蕭邦將此作品之德文版本獻予德國作曲家及鋼琴家Joseph Christoph Kessler[3](他十年前將其24首前奏曲, Op. 31獻給蕭邦),法文版本獻予出版商及鋼琴製造商Camille Pleyel(他以2000法郎委託創作此作品)[4][5]。
蕭邦創作此作品時參考了伊格納茲·莫謝萊斯的前奏曲集, Op. 73和巴赫平均律琴鍵曲集的前奏曲[6]。雖然當時前奏曲通常為演奏的引子,但蕭邦的前奏曲為獨立的作品,其本身能傳達一些意念。此外其前奏曲順序以五度圈排列大調,然後再在每一個大調後加以其關係小調(C, a, G, e, ...)。由於此順序依從音樂上的和聲,一些意見為蕭邦認為當中的前奏曲可連續演奏[6],但一些意見認為蕭邦沒有這樣的看法[7]。蕭邦本人並沒有在任何一場演奏中表演多於四首前奏曲[5],但自阿爾弗雷德·科爾托起不斷有人將整套前奏曲集演奏。
這些前奏曲缺乏規範的結構,亦十分短(12至90小節),使不少人感到錯愕[8]。舒曼在其樂評形容作奇怪的作品:「它們是速寫、練習曲的萌芽;又或是廢墟、一條條的老鷹羽毛、紊亂且令人困惑之物。」然而李斯特·費倫茨評論:「它們為富詩意的前奏曲,正如一名偉大的詩人會將其靈魂置於美好的夢境中。」[1]
升C小調前奏曲, Op. 45(No. 25)為升C小調,2/2拍,持續的(Sostenuto),作於1841年[9],獻給E. Czernicheff公主。相對其大部分前奏曲來說此曲較長,另外此曲基於不變的主題上多作半音移調,使之包括接近全部12種的音調。
降A大調前奏曲(No. 26)為降A大調,2/4拍,起初只題為輕快的急板(Presto con leggierezza),作於1834年[10],贈予Pierre Wolff,於1918年在日內瓦作為前奏曲出版。樂曲短小而曲風明亮。
降E小調前奏曲(No. 27)為降E小調,賓州大學音樂史教授傑佛瑞·凱爾貝格認為它類似朱塞佩·塔替尼的魔鬼的顫音奏鳴曲,因而也稱它為「魔鬼的顫音」。相信蕭邦沒有完成此曲,並已將它摒棄,而該教授則把已寫下的部分重現。它亦於2002年7月被公開演奏。[11][12]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