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寧和平獎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加強國際和平」列寧國際獎(俄語:Международная Ленинская премия «За укрепление мира между народами»)是蘇聯為抗衡諾貝爾獎而頒發、以列寧命名的獎項。此獎項由一個蘇維埃政府所任命的評審小組頒發,以表揚「強化人民之間和平」的人士。它起初名為「加強國際和平」史太林國際獎,後來改為國際列寧獎。與諾貝爾和平奬只頒予一人不同,列寧和平獎通常頒予幾名個別人士。此獎主要頒突出的共產黨人、又或者並非蘇維埃公民的蘇聯支持者。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0年12月12日) |
列寧和平獎 | |
---|---|
![]() | |
由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授予 | |
類型 | 國際和平獎 |
創立 | 1956年9月6日 |
國家 | ![]() |
資格 | 世界所有人 |
頒予 | 促進世界和平 |
狀態 | 不再頒發 |
統計 | |
首次授勳 | 1956年 |
末次授勳 | 1990年 |
級別 | |
相關 | 史太林和平獎 |
歷史
1949年12月20日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法令設立「加強國際和平」史太林國際獎。它於1950年至1955年頒發。獎金是10萬盧布。共有45人獲得該獎項。1956年,根據赫魯曉夫在蘇共二十大作出的《關於個人崇拜及其後果》報告,該獎於9月6日被更名為「加強國際和平」列寧國際獎,即「列寧和平獎」。
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1956年9月6日命令如下:
- 更改「加強國際和平」史太林國際獎的名稱為「加強國際和平」列寧國際獎。
- 獲得列寧國際獎金的人將會得到:(一)列寧國際獎金得獎人獎狀;(二)刻有列寧像的金質胸章;(三)十萬盧布的獎金。
- 在1950年至1955年時期內「加強國際和平」國際獎金的得獎人,將會重新得到上述得獎項目中的第一、二兩項。
- 「加強國際和平」列寧國際獎金由列寧國際獎金委員會每年頒發一次,名額為十人。
- 推選「加強國際和平」列寧國際獎金得獎人人選的辦法和授予這種獎金的條件,由列寧國際獎金委員會擬定公佈。[1]
1957年6月,相關會議通過了列寧和平獎候選人和獲獎條件的決議:
- 凡在科學著作、文藝作品或社會活動、宗教活動等方面對加強國際和平有傑出貢獻的人,不問他們的政治觀點、黨派、宗教信仰和種族,都可以獲得國際列寧獎金。受獎人選最後由委員會決定。
- 獎金候選人的提名都是到每年的12月31日截止,授獎在下一年5月舉行。
- 推薦候選人需要把簡歷和其他能說明他們的科學著作、發明創造、文藝作品和社會活動以及證明他們對加強和平的價值的必要材料寄到莫斯科國際列寧獎金委員會。[2]
獲得者
- 1956年度[3]
- 1957年度[5]
- 1958年度[9]
- 1959年度[11]
- 1960年度[12]
- 1961年度[14]
已隱藏部分未翻譯內容,歡迎參與翻譯。
István Dobi (1962)[16]
Olga Poblete de Espinosa (1962)[16]
Faiz Ahmed Faiz (1962)[16]
恩克魯瑪 (1962)[16]
畢卡索 (1962)[16]
Georgi Traikov (1962)[17]
Manolis Glezos (1962)[18]
莫迪博·凱塔 (1963)[19]
奧斯卡·尼邁耶 (1963)[18]
Dolores Ibárruri (1964)[20]
Rafael Alberti (1964)[21]
Aruna Asaf Ali (1964) [21]
太田薰 (1964) [21]
米格爾·安赫爾·阿斯圖里亞斯 (1965)[22]
米爾賈姆·維爾·圖米寧 (1965) [22]
Peter Ayodele Curtis Joseph (1965) [22]
Giacomo Manzù (1965) [22]
扎木斯朗·桑布 (1965) [22]
赫伯特·瓦恩克 (1966)[23]
Rockwell Kent (1966) [23]
Ivan Málek (1966) [23]
馬丁·尼莫拉 (1966) [23]
大衛·阿爾法羅·西凱羅斯 (1966) [23]
Bram Fischer (1966) [23]
尤里斯·伊文思 (1967)[24]
阮氏定 (1967) [24]
Jorge Zalamea (1967) [24]
Romesh Chandra (1967) [24]
Endre Sík (1967) [24]
Jean Effel (1967) [24]
岩井章 (b. 1922) (1968–69)[25]
Jarosław Iwaszkiewicz (1968–69)[25]
Khaled Mohieddin (1968–69)[25]
萊納斯·鮑林 (1968–69)[25]
Shafie Ahmed el Sheikh (b. 1924 – d. 1971) (1968–69)[25]
貝蒂爾·施瓦恩斯特倫 (b. 1907 – d. 1972) (1968–69)[25]
Ludvík Svoboda (1968–69)[25]
1970年代
Eric Henry Stoneley Burhop (1970–71)[26]
Ernst Busch (1970–71)[26]
Tsola Dragoycheva (1970–71)[26]
Renato Guttuso (1970–71)[26]
Kamal Jumblatt (1970–71)[26]
Alfredo Varela(1970–71)[26]
James Aldridge (1972)[27]
薩爾瓦多·阿連德 (1972)[27]
勃列日涅夫 (1972)[27]
Enrique Pastorino (1972)[27]
Luis Corvalán (1973–74)[28]
Raymond Goor (1973–74)[28]
Jeanne Martin-Cissé (1973–74)[28]
Hortensia Bussi de Allende (1975–76)[29]
卡達爾·亞諾什 (1975–76)[29]
Seán MacBride (1975–76)[29]
薩莫拉·馬謝爾 (1975–76)[29]
阿戈什蒂紐·內圖 (1975–76)[29]
Pierre Pouyade (1975–76)[29]
揚尼斯·里索斯 (1975–76)[29]
Kurt Bachmann(1977–78)[30]
Freda Yetta Brown (1977–78)[30]
Angela Davis (1977–78)[30]
Vilma Espín Guillois (1977–78)[30]
Kumara Padma Sivasankara Menon (1977–78)[30]
Halina Skibniewska(1977–78)[30]
Hervé Bazin (1979)[31]
黎筍 (1979)[31]
烏爾霍·卡勒瓦·吉科寧 (1979)[31]
Abd al-Rahman al-Sharqawi (1979)[31]
Miguel Otero Silva (1979)[31]
1980年代
馬哈茂德·達爾維什 (1980–82)[32]
John Morgan (1980–82)[32]
Líber Seregni(1980–82)[32]
米基斯·提奧多拉基斯 (1980–82)[32]
英迪拉·甘地 (1983–84) [33]
Jean-Marie Legay (1983–84)[33]
Eva Palmer (1983–84)[33]
阮友壽 (1983–84)[33]
Luis Vidales(1983–84)[33]
Joseph Weber (1983–84)[33]
Charilaos Florakis (1983–84)
Miguel d'Escoto (1985–86)[34]
多蘿西·克勞福特·霍奇金 (1985–86)[34]
赫伯特·米斯 (1985–86)[34]
朱利葉斯·尼雷爾 (1985–86)[34]
Petr Tanchev (1985–86)[34]
Evan Litwack (1986–87)[來源請求]
Abdul Sattar Edhi (1988)[來源請求]
- 1990年度[35]
參見
- 和平獎,包括:
參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