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位緣起,佛教阿毗達摩術語,是緣起理論的一種,源自於《發智論》的時分緣起,是說一切有部四大緣起理論之一,也被經量部等採用,是部派佛教中的主流學說。這個學說以時間為軸,依因果關係,將十二緣起支分別配屬在不同的十二階段中,因為採用階段分位,故稱分位緣起。
其下發展出兩種解說法,《大毘婆沙論》發展出三世二重因果說;《俱舍論》另外舉出了二分緣起說。在大乘唯識學派中,則有二世一重因果與三世二重因果學說。
概論
分位緣起,起源自《發智論》提出的時分緣起,經說一切有部論師的解說與定形化,形成分位緣起,與剎那緣起、連縛緣起與遠續緣起,並列為說一切有部四大緣起理論[1]。分位緣起依時間先後及因果關係,將緣起分為不同階段,十二緣起支各具五蘊,在不同時間階段中無間相續[2]。《大毘婆沙論》以分位緣起作為緣起的主要解釋[3],但認為分位緣起與其他三種緣起理論可以共存,沒有特別進行正誤之諍的必要,這個態度後來被《俱舍論》繼承。
分位緣起在佛教理論發展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特別是導致了對蘊、取蘊、界的重新釋義[4],並介入了有分和結生心等學說。《大毘婆沙論》中,以三世二重因果來解釋時分緣起[5]。後世多個論著,如《清淨道論》、《菩提道次第廣論》基本上都採用三世二重因果解釋。《成唯識論》記載了當時流行於唯識學派中的二世一重因果學說。
學說內容
根據《發智論》提出緣起十二分位各具五蘊,《大毘婆沙論》定義了十二分位,其中十二緣起支,配屬三世,現在八緣起支,二分為前五後三,以現在因,推未來果,以現在果,推過去因[5],形成三世二重因果的標準學說:
- 云何無明?謂:過去煩惱位。[6]
- 云何行?謂:過去業位。
- 云何識?謂:續生心及彼助伴[7]。
- 云何名色?謂:結生已,未起眼等四種色根,六處未滿,中間五位,謂羯剌藍、頞部曇、閉屍、鍵南、鉢羅奢佉,是名色位。
- 云何六處?謂:已起四色根,六處已滿,即鉢羅奢佉位,眼等諸根,未能與觸作所依止,是六處位。
- 云何觸?謂:眼等根,雖能與觸作所依止,而未了知苦樂差別,亦未能避諸損害緣,觸火、觸刀、食毒、食糞,食、婬、具愛,猶未現行,是觸位。
- 云何受?謂:能別苦樂,亦能避損害緣,不觸火、觸刀、不食毒、食糞,雖已起食愛,而未起婬及具愛,是受位。
- 云何愛?謂:雖已起食愛、婬愛,及資具愛,而未為此,四方追求,不辭勞倦,是愛位。
- 云何取?謂:由三愛,四方追求,雖涉多危嶮,而不辭勞倦,然未為後有起善惡業,是取位。[6]
- 云何有?謂:追求時,亦為後有起善惡業,是有位。
- 云何生?謂:即現在識位,在未來時,名生位。
- 云何老死?謂:即現在名色、六處、觸、受位,在未來時,名老死位。[8]
三世二重因果分位緣起,以現在八緣起支對應入胎剎那[9]和本有十分位:羯剌藍、遏部曇、閉屍、鍵南、鉢羅奢佉[10]、初生、嬰孩、童子、少壯、衰老位[11],過去二緣起支對應過去世的現在後三緣起支,未來二緣起支對應未來世的現在前五緣起支:
分位緣起對現世無明煩惱造業生後世果報亦有明示:
緣起支 | 分位 | ||||||||||||
---|---|---|---|---|---|---|---|---|---|---|---|---|---|
無明 | 行 | 識 | 名色 | 六處 | 觸 | 受 | 愛 | 取 | 有 | 生 | 老死 | ||
惑 | 無明 | 現在 | 現在 | 過去 | 過去 | ||||||||
業 | 行 | 未來 | |||||||||||
苦 | 識 | 未來 | 現在 | 現在 | 現在 | 現在 | 現在 | 現在 | 現在 | 現在 | |||
名色 | 未來 | ||||||||||||
六處 | 未來 | ||||||||||||
觸 | 未來 | ||||||||||||
受 | 未來 | ||||||||||||
惑 | 愛 | 未來 | |||||||||||
取 | 未來 | ||||||||||||
業 | 有 | 未來 | |||||||||||
苦 | 生 | 未來 | 現在 | 現在 | |||||||||
老死 | 未來 |
三界皆具有十二分位[16],分位緣起可譬喻為法樹:有根,有莖,有枝,有葉,有花,有果[17]。
施設分位緣起是為了「以現因果,推有去來,由此即能辦所作事」[5],成就正知善見而不惑求前際、後際[18],解說「異熟因定通三世,有異熟果」[19],仍必需採用時分緣起的有支分定義[13],解釋在異熟因果之外的業報因果,更需要採用六因五果或類似學說。
在三世二重因果的解說之外[20],《俱舍論》又記載,可用二分緣起來解說,分為前際七支,與後際五支[21],前際二因五果,後際三因二果[22]。
爭論與評價
眾賢在《順正理論》中,記載了經量部對於剎那緣起的批評。經量部認為,在同一剎那中,十二緣起支俱起,違反了因果律。同時,經量部舉出契經,認為釋迦牟尼的教義,是以分位緣起為了義正說[23]。面對這些批評,眾賢舉出契經依據,認為釋迦牟尼曾經說過各種緣起學說,分位緣起與剎那緣起並沒有衝突[24]。
現代研究
《大毘婆沙論》以分位緣起為主[25],此說自古受到很高的重視。印順法師認為這是一種極善巧的說法[26],以二世一重因果說,不需要用完整十二支來解說;要說到詳細的過程,採用三世二重因果,以十二緣起才能詳細解說[27]。但印順也批評有部的解說方法,過於機械[28]。
註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