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內路(越南語:Đàng Trong/唐冲[1]),又作內間、𤅷江以內、𤅷江以南、廣平以裏、廣平以南,越南歷史地名,指的是鄭阮紛爭時期阮主治下的領土,其地理位置大致為越南中部和南部一帶。在越南漢文史籍中,多稱作「南河」,中國史籍中多稱作「廣南國」,西方資料則稱作「交趾支那」(Cochinchine)。
「Đàng Trong」一詞是純越詞,最早出現在葡萄牙傳教士亞歷山德羅1651年在羅馬出版的《拉丁文-葡文-越南文辭典》(Dictionarium Annamiticum Lusitanum et Latinum)。李塔娜教授認為,這個詞可能是由17世紀20年代阮主政權的人創造[2]。
陳荊和教授將該詞譯作「內方」、「內邊」[3]。鄭永常教授譯作「塘中」[4]。於向東教授譯作「里路」、「內路」[5]。李亞芳教授在翻譯李塔娜英文著作《越南阮氏王朝社會經濟史》時將該詞譯作「內區」。學者韓周敬根據《國史遺編》的記載[註 1],認為應該譯作「內路」[7]。越南文《國史遺編》也將「內路」譯作「Đường Trong」[8]。
正治元年(1558年),後黎朝大臣阮潢因與權臣鄭檢交惡而出鎮順化,割據順廣。17世紀20年代,鄭阮交惡,阮主拒絕向鄭主控制下的後黎朝繳納賦稅,也拒不入朝謁見後黎朝皇帝,擁兵據南方自立。當時鄭氏與阮氏以𤅷江為界,因此𤅷江以南被稱為南河,民間稱之為內路(唐沖);𤅷江以北則被稱為北河,民間則稱之為外路(唐外)。
原本南河僅轄有今日越南中部一帶。但後來經過歷代阮主的南進運動,疆域逐漸擴大,並奠定了今日越南版圖南部的雛形。
景興三十二年(1771年),阮主境內爆發西山起義,隨後阮主、鄭主和後黎朝政權相繼亡於西山軍,內路和外路開始逐漸融為一體。阮岳和阮惠兄弟二人分別建立政權。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