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凝聚體物理學中,共振價鍵理論(英語:resonating valence bond theory,簡稱RVB)是一種試圖解釋高溫超導(尤其是銅氧化物超導體)的理論模型。1987年,美國物理學家菲利普·安德森和印度物理學家Ganapathy Baskaran提出了該理論。[1]此理論認為在銅氧化物晶格中,鄰近銅原子相互作用形成價鍵,將電子固定在位置上。然而,經過摻雜之後,這些電子可以像庫柏對一樣運動而形成超導現象。安德森在他1987年發表的論文中認為摻雜銅氧化物中超導的起源是(非超導態的)銅氧化物的莫特絕緣體特性。[2]共振價鍵理論是在赫巴德模型t-J模型的基礎上建立的,用於研究強關聯材料。[3]

描述

Thumb
一種共振價鍵狀態,其中包含鄰近原子中電子的價鍵耦合

莫特絕緣體的物理性質可用赫巴德模型的哈密頓量來描述:

1971年,安德森最先提出這個哈密頓量有一個非簡併的基態,其中電子自旋狀態是無序的。在高溫超導體發現不久之後,安德森和基弗森等人提出這些材料存在一個共振價鍵基態,可表示為:

其中表示相聚最近的二聚體(可認為是庫柏對)在一個晶格中佔據的體積。每一項對整體所做的貢獻可認為是相同的。在平均場近似中,共振價鍵狀態可以寫成古茨維勒投影(Gutzwiller projection)的形式,表示依據科斯特利茨-索利斯相變(Kosterlitz-Thouless)機理進行的超導相變。[4]然而,至今仍沒有人對赫巴德模型或t-J模型中的哈密頓量存在這樣一個超導基態進行了嚴格證明。[4]此外,共振價鍵基態的穩定性也沒有得到確認。[5]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