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都采(?—?),又名公都彧,在《孟子》書中稱為公都子戰國魯國人,孟子弟子。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公都子被詔封為平陰伯。公都子也是今日都姓的得姓始祖之一[1][2][3][4]

Quick Facts 公都子, 本名 ...
公都子
Thumb
公都子像。出自萬曆年間刻本《孟子聖跡圖》。
本名氏:公都
名:采,一說彧
國籍
活躍時期戰國時期
知名於孟子弟子
Close

生平

齊國大夫蚔鼃不願出任靈丘縣官,於是轉任士師。士師的職責是為君主進言,孟子問蚔鼃為何好幾個月不進言,蚔蛙於是進言,但不被接納,怒而辭職。齊國人諷刺孟子害蚔鼃辭官,自己卻留下,稱孟子「為了蚔鼃打算得很好;但孟子自己所打算的是甚麼,大家都不知道。」公都子把這事情告訴孟子。孟子說,有進言責任的人,如果他的話不被採納,就應該離去。孟子是客卿,沒有進言的責任;孟子要不要辭職,可以自己決定[5]

公都子問孟子,為何外人都說孟子好辯?孟子闡述了自己辯論的目的,宣示自己反對楊朱墨翟等人的邪說,捍衛儒家聖道的決心[6]

公都子問孟子,齊國人皆稱匡章不孝,為何孟子和他結交?孟子說匡章並非不孝,而是父子互相督促為善[7]

公都子和孟季子討論的內在性和外在性,孟子闡述義存在於人的內心。公都子說告子認為人性沒有善與不善的區別,孟子強調性善的觀點。[8]

公都子曾問孟子,同樣都是人,有的人是大人,有的人是小人,差別為何呢?孟子回答,依照心志去做者就是大人,依照耳目感官去做者則是小人。立定大體的心,不被外界聲色影響,就能成為大人[9]

公都子問孟子,滕公的弟弟滕更,在孟子門下求學,孟子應以禮相待,但滕更發問,孟子卻不回答。孟子表示,倚仗權勢、倚仗賢能,倚仗年齡,倚仗功勞,倚仗自己是老朋友來發問的,不回答。孟子說,滕更是權貴,且自認賢才而發問,所以孟子不願意回答[10]

《孟子外書》記載,孟母葬禮時,公都子負責操辦飲食之事[11]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