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利緬特·葉夫列莫維奇·伏羅希洛夫(俄語:Климент Ефремович Ворошилов,羅馬化:Kliment Yefremovich Voroshilov,ⓘ;1881年1月23日(2月4日)—1969年12月2日),前蘇聯領導人以及政治人物、軍事家和國務活動家,蘇聯元帥(1935年),曾於史達林死後出任蘇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7年。
克利緬特·伏羅希洛夫 Климент Ворошилов | |||||||||||||||||||||||||
---|---|---|---|---|---|---|---|---|---|---|---|---|---|---|---|---|---|---|---|---|---|---|---|---|---|
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 | |||||||||||||||||||||||||
任期 1953年3月15日—1960年5月7日 | |||||||||||||||||||||||||
蘇共總書記 | 尼基塔·赫魯曉夫 | ||||||||||||||||||||||||
前任 | 尼古拉·什維爾尼克 | ||||||||||||||||||||||||
繼任 | 列昂尼德·布里茲尼夫 | ||||||||||||||||||||||||
蘇聯陸海軍人民委員 | |||||||||||||||||||||||||
任期 1925年11月6日—1934年6月20日 | |||||||||||||||||||||||||
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 | 阿列克謝·李可夫 維亞切斯拉夫·莫洛托夫 | ||||||||||||||||||||||||
前任 | 米哈伊爾·伏龍芝 | ||||||||||||||||||||||||
繼任 | 職位改為蘇聯國防人民委員 | ||||||||||||||||||||||||
蘇聯國防人民委員 | |||||||||||||||||||||||||
任期 1934年6月20日—1940年5月7日 | |||||||||||||||||||||||||
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 | 維亞切斯拉夫·莫洛托夫 | ||||||||||||||||||||||||
前任 | 新職位 | ||||||||||||||||||||||||
繼任 | 謝苗·鐵木辛哥 | ||||||||||||||||||||||||
第14-21屆蘇聯共產黨中央政治局正式成員 | |||||||||||||||||||||||||
任期 1926年1月1日—1960年7月16日 | |||||||||||||||||||||||||
個人資料 | |||||||||||||||||||||||||
出生 | 俄羅斯帝國葉卡捷琳諾斯拉夫省利西昌斯克 (今屬 烏克蘭盧甘斯克州) | 1881年2月4日||||||||||||||||||||||||
逝世 | 1969年12月2日 蘇聯莫斯科 | (88歲)||||||||||||||||||||||||
民族 | 俄羅斯族 | ||||||||||||||||||||||||
國籍 | 俄羅斯帝國 蘇聯 | ||||||||||||||||||||||||
政黨 | 蘇聯共產黨 | ||||||||||||||||||||||||
獲獎 |
| ||||||||||||||||||||||||
簽名 | |||||||||||||||||||||||||
軍事背景 | |||||||||||||||||||||||||
服役 | 俄羅斯帝國陸軍 蘇聯紅軍 | ||||||||||||||||||||||||
服役時間 | 1903年-1953年 | ||||||||||||||||||||||||
軍銜 | 蘇聯元帥 | ||||||||||||||||||||||||
指揮 | 列寧格勒軍區 莫斯科軍區 北高加索軍區 蘇聯紅軍 | ||||||||||||||||||||||||
參戰 | 第一次世界大戰 俄國內戰 波蘇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 冬季戰爭 列寧格勒圍城戰 蘇德戰爭 |
生平
伏羅希洛夫出生於俄羅斯帝國葉卡捷琳諾斯拉夫省韋爾赫涅鎮(今併入烏克蘭盧甘斯克州利西昌斯克)的一個鐵路工人家庭。1903年加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1906年4月參加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的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四次代表大會,與終生摯友斯大林結識。
1917年參加俄國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11月,擔任彼得格勒委員,與捷爾任斯基一起從事肅反委員會的組織工作。1918年與斯大林參與了察里津戰役,因指揮不當遭俄共布中央指責。在1919年3月召開的俄國共產黨(布爾什維克)第八次代表大會上,伏羅希洛夫作為軍事反對派的一員遭俄共布中央定罪。因丟失哈爾科夫遭革命法庭起訴。
1921年出任北高加索軍區司令,1924年改任莫斯科軍區司令,1925年11月至1934年6月任蘇聯陸海軍人民委員和蘇聯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1934年至1940年任蘇聯國防人民委員。1929年中東路事件期間坐鎮赤塔設置野戰總部。1935年11月,首批榮膺蘇聯元帥軍銜。
1940年起任蘇聯人民委員會副主席和蘇聯人民委員會國防委員會主席,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蘇聯武裝力量統帥部成立,伏羅希洛夫成為大本營成員。6月30日蘇聯國防委員會成立,伏羅希洛夫被任命為委員。7月10日,為了改善和加強對蘇聯武裝力量的領導與指揮,統帥部改組為以斯大林為主席的總統帥部。8月8日,斯大林被任命為蘇聯武裝力量最高統帥,總統帥部改名為最高統帥部,伏羅希洛夫仍為大本營成員。7月10日,伏羅希洛夫被任命為西北方向總指揮部總司令,統一指揮北方方面軍、西北方面軍及北方艦隊、波羅的海艦隊的作戰。
戰後1945年至1947年,伏羅希洛夫前往匈牙利,負責組建匈牙利共產黨政權。後歷任蘇聯部長會議副主席、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即蘇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1953年--1960年),蘇聯共產黨中央主席團委員。後因試圖推翻赫魯雪夫被劃為反黨分子。
伏羅希洛夫兩次獲「蘇聯英雄」稱號,獲得列寧勳章8枚,紅旗勳章6枚,一級蘇沃洛夫勳章1枚。他1957年曾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受到中共領導人空前熱烈的歡迎。逗留廣州時,下榻廣東迎賓館的新二號樓[1]。
1969年12月2日,伏羅希洛夫在莫斯科逝世。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