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權(英語:Empowerment),也譯為賦能充權充能授能培力等,有不同的定義解釋。根據社區心理學家(如Rappaport,1987;Rappaport,1992;Perkins & Zimmerman,1995)的一般說法,賦權乃是個人、組織與社區藉由一種學習、參與、合作等過程或機制,使獲得掌控自己本身相關事務的力量,以提昇個人生活、組織功能與社區生活品質。根據研究顯示,覺察的控制感英語perceived control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減少心理壓力,能預測正向的健康行為,並與促進社會行動及政治參與有關。[1][2][3][4]賦權的思想有着悠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世紀的英國互助協會和19世紀美國的定居運動等。賦權理論在社會工作中相對較新,借鑑了其他社會科學學科的知識,強調個人和環境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依賴。[5]賦權的基本假設有四個,分別是:(1)壓迫是一種基於結構的現象,影響個人和社區;(2)人們和社區有解決問題的力量和資源,能夠抵抗制度化的壓迫;(3)賦權涉及關注個人和環境的相互作用;(4)賦權是一個過程和一個結果。[5]

賦權是一個範圍較廣泛的過程,其中含有公民參與協同合作社群意識等概念。[1]

賦權的重要價值

  • 許多社會問題的存在,乃是起源於資源分配不均,這些無法獲得資源的人最好是透過互相、幫助別人或自己努力去爭取他們應得的權利,而不是讓社福機構或慈善團體來滿足其需求。[2]
  • 賦權觀點是以「健康促進」取代傳統的修復問題,以「發掘優勢」取代傳統的將危險因子收集成冊,以尋找「環境影響」取代傳統的責備受害者[2]

賦權的重要特性

賦權有以下的重要特性[1][6]

  • 具有多層次(個人、團體、組織及社區)與多面向(人際、社會、行為、組織及社區)的構念
  • 涉入由下而上(bottom-up)的改變
  • 在不同脈絡下的情況亦有差異
  • 發生在一個集體脈絡(collective context)之中
  • 是一段進程而非處於一個穩定狀態

賦權的過程與結果

賦權的過程與結果如下[2]

More information 層次, 過程(empowering) ...
層次 過程(empowering) 結果(empowered)
個人 學習決策技巧
運用與管理資源
與他人合作共同完成目標
控制感
批判意識(對社會政治環境)
參與行為
組織 參與決策的機會
分擔責任
共享領導
有效地爭取資源
與其他組織形成網絡連結
政策影響
社區 取得資源
開放政府的架構
對多元性的寬容
組織結盟
多元領導
居民的參與技巧
Close

專業者的賦權角色

專業者的賦權角色有以下特點:

  • 在賦權的過程中,專業者扮演的角色是合作者(collaborator)與促進者(facilitator),而不是專家(expert)與諮商師(counselor)。
  • 一位協同合作的專業者應學習有關賦權對象(亦稱參與者)的文化、世界觀與其生命奮鬥過程,並與其一起努力而不只是鼓吹他們去做。
  • 專業者的技巧、利益或計劃等不應強加在社區,而是成為社區的資源之一。
  • 專業者要介入什麼,應視當地人文的特殊性而定,而不是事先就決定要做什麼,並且將其套在所有的情況。
  • 雖然人際測量與評估技術是需要的,但要考量如何地進行(在哪裏、對象有誰),而專業者不能自動就假定是像在醫療院所裏心理治療師對病患個案一樣的操作方法。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