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朗角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便利朗角map

便利朗角[1][2](英語:Bennelong Point,或譯班納隆角本尼朗角[3]貝尼朗角[4])是澳洲新南威爾斯悉尼港的一個岬角[5]。自從1970年代以來,便利朗角就因作為悉尼歌劇院的所在地而聞名於世。[6][7]

Quick Facts 便利朗角 Bennelong Point, 位置 ...
便利朗角
Bennelong Point
Thumb
位於便利朗角的地標建築——悉尼歌劇院
Thumb
便利朗角
便利朗角
便利朗角在悉尼中央區地圖中的位置(圖上紅點)
座標:33°51′24″S 151°12′54″E
位置悉尼,新南威爾斯州,澳洲
屬於悉尼
近海水體南太平洋
Close

歷史

Thumb
被英國殖民者聘為翻譯官的當地原住民「便利朗」(Bennelong)。此地因而得名。

在歐洲人前來定居之前,當地原住民尕迪蓋爾人[註 1][9]將該地區稱為Dubbagullee[10]

十九世紀以前的便利朗角其實是一個小潮汐島[11]。滿潮的時候,其北端與悉尼灣南部的海岸徹底被潮水隔開,而在其他的大部分時候則與海灣連成一體,形成一個半島海岬。便利朗角,或者說「便利朗島」主要由岩石組成,在其西側有一個天然的小海灘。在1788年殖民艦隊剛剛在悉尼灣登陸的最初一段時間內,由於總督亞瑟·菲利普與他率領的的殖民艦隊從開普敦帶來澳洲的第一批牛和馬都被圈養在此處,這個海角被殖民者稱為牛角(Cattle Point)[12]

由於潮汐島的潮間帶很適合貝殼的生長繁殖,便利朗角周圍的淺海內牡蠣眾多,原住民也因此以此為食。登陸後,殖民者發現在該地區散落很多當地原住民長年採集牡蠣肉後隨手丟棄的牡蠣殼[13]。成年累月,幾乎堆積成山。見此情景,抱着資源利用的想法,殖民官員命令隨艦隊到達的流放女囚將這些牡蠣殼重新收集起來,燒成石灰,拌為水泥砂漿以建設這個一窮二白的新殖民地。由於這段往事,這個海角被賦予了殖民者登陸以來的第二個名字:石灰燒工角(Limeburners'Point)[14]。不過在燒完了海角上堆積的所有牡蠣殼之後,生產出來的所有石灰也僅僅勉強夠建起一座建築物——一棟堪堪兩層的政府大樓。 [15]

1790年代初期,被英國殖民者聘為翻譯官的當地原住民「便利朗」(Bennelong)要求時任總督亞瑟·菲利普在此地為他建造一座磚砌小屋作為報酬並以他的名字為此地命名[16]。總督恩准了他的請求,這片海岬從此便定下了「便利朗角」這個沿用至今的名字[17]

1798年12月,威廉·肯特(時任海軍中校)帶領殖民者用卸下的第一殖民艦隊英語First Fleet中「補給號」軍艦(HMS Supply英語HMS Supply[18]的艦炮,在便利朗角的最北端建造了一個半月形的炮台[19],即麥格理堡,以保衛這個新生的脆弱殖民地[20]。麥格理堡經過多次擴建及改造,最終在20世紀伊始退出現役,交由地方當局改建為電車停車場。[21]

在1818年至1821年期間,當地的一個主要功能就是作為殖民地區的採石場[22]。為了開闢出一塊平整的場地並為麥格理堡的建造提供合適的石材,整個海岬上的崎嶇丘陵全部被挖平,潮間帶也全部被採下的岩石所填滿。自此,便利朗角徹底脫離了潮汐島的身份,成為了一個永久的海岬。除了建造堡壘以外,采自便利朗角的一部分石材也被用以修築從悉尼灣農場灣的一條道路。這條當年的石頭小徑,就是現如今悉尼海灣的塔沛安大道(Tarpeian Way)的前身[23]

在此之後,直到1950年代後期因為開工建設悉尼歌劇院而進行了大規模挖掘之前,好幾代人都幾乎遺忘了這個看似天成的海岬其實曾經是一個潮汐島。這個事實終究在為了建設歌劇院而進行的地質調查中被「重新發現」,並通過查閱古籍紀錄被證實。在世界聞名的歌劇院被建造起來之前,便利朗角曾是一個電車站的所在地[24]

圖集

附近

註釋

參考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