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恩哈爾·阿爾普·辛德貝格(丹麥語:Bernhard Arp Sindberg,1911年2月19日—1983年),丹麥人。被南京人稱為「辛先生」、「辛波」[1]。辛德貝格在南京大屠殺中面對日軍暴行並不退縮,他用照片和信件記錄了當時的慘狀[1]。他和卡爾·京特在南京棲霞山附近的江南水泥廠設立的難民營至少拯救了超過六千名中國人的生命[2]。
早年
辛德貝格生於丹麥的奧胡斯。自幼喜歡旅行,曾騎自行車跨越了半個丹麥,還曾一直騎車到達德國漢堡的美軍蒸汽機船[3]。17歲時,辛德貝格的家人不再限制他,他到美國去旅行了三年,然後回到了丹麥。他加入了法國外籍兵團,但對同伴和兵團在摩洛哥的沙漠任務很不滿[1]。服役僅十個月後,他跑到了山里,作為偷渡者,乘坐一艘船回到了丹麥。
在中國
1934年辛德貝格搭乘一艘丹麥商船來到中國,因和海關官員發生衝突被拘捕[1]。辛德伯格跑了出來,做過多種工作。當日軍侵佔上海時,辛德伯格被為《每日電訊報》工作的英國記者派姆布勞克·斯蒂芬斯雇為司機之後的幾個月,他們在上海四處探訪,記錄着戰爭的場面[1]。有一天他們到一座水塔上拍攝日軍對城市的轟炸,斯蒂芬斯被一架日本飛機機槍射殺[3]。
丹麥公司FL史密斯當時在南京開有江南水泥廠,希望保護廠區不受日軍侵擾,於是僱傭辛德貝格作為保安[1]。1937年12月2日,辛德伯格來到了江南水泥廠,見到了工廠里唯一的外國人,德國人卡爾·京特。南京大屠殺開始後,辛德伯格曾在南京城裏四處拍攝照片[1],這些現在已經褪色的黑白老照片作為第一手資料,現存德克薩斯州的一座博物館中[3]。
卡爾·京特和辛德貝格在水泥廠樹立了德國和丹麥旗幟,使日軍不來侵擾[1]。中國難民很快就湧入了江南水泥廠和附近的棲霞寺。辛德伯格和京特在該水泥廠里創建了難民區和簡易醫院來救助中國難民。辛德貝格還同國際紅十字會南京委員會主席約翰·馬吉牧師一起考察和拍攝江南水泥廠和棲霞寺一帶日本軍隊的暴行記錄。據稱曾有一萬餘難民得到過他直接或間接的救助和保護,但兩人也經受着巨大的壓力。三個月後,在日軍的壓力下,辛德伯格被解除職務,送回歐洲。1938年2月3日,他向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主席約翰·拉貝和秘書劉易斯·斯邁思博士遞交了他所記錄的日本軍人在南京的屠殺等行為。
紀念
外部圖片連結 | |
---|---|
設計者們和雕像的合影 |
辛德貝格返回歐洲之後,他父親在意大利接到了他。在回家旅程中,他們經過日內瓦,辛德貝格趁機放映他在中國拍的紀錄片,把日本軍隊在南京的暴行公之於眾。他在日內瓦也受到了中國代表的感謝。辛德貝格移民美國,並進入美國商船隊工作[3]。辛德貝格餘生都居住在美國,終生沒有結婚。1983年於加利福尼亞州去世[1]。
辛德貝格的兩位親戚曾多次訪問中國,並會見了當年的倖存者,一位當年的倖存者王東力說:「沒有他的幫助,我們絕不可能活下來,我們希望像辛德貝格這樣的好人永遠活着"。2004年12月17日,辛德貝格的故鄉丹麥奧胡斯市的一位花商Rosa Eskelund將她培育的一種黃玫瑰命名為「永遠的南京——辛德貝格玫瑰」。
2019年8月30日,由南京市人民政府和哥本哈根中國文化中心聯名贈送的辛德貝格紀念雕像揭幕儀式,在奧胡斯市馬瑟里斯堡紀念公園舉行。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二世為雕像揭幕[4]。雕像是由中國藝術家尚榮、傅禮城和丹麥藝術家Lene Desmentik共同創作設計的。雕像的基座上以中文和丹麥語兩種語言鐫刻如下文字:「伯恩哈爾·阿爾普·辛德貝格(1911—1983)生於丹麥奧胡斯市。1937年12月-1938年3月,辛德貝格在中國南京庇護了兩萬多名難民,對他的人道精神和無畏義舉,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南京市人民政府、哥本哈根中國文化中心贈。2019年8月」[5]。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