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維基百科仲裁委員會(英語:Arbitration Committee,簡稱ArbCom)是幾位編者組成的,對於與其他編者所發生的爭論實施具有約束力的裁決。[2]吉米·威爾斯於2003年12月4日成立委員會,作為威爾斯之前身為網站所有者擁有的決定權的擴展[1][3]。作為編者之間爭論解決的最終審判庭,委員會處理過幾百宗案子[4]。委員會成為學者研究爭論的解決的實例,公共媒體在報道各案例的決定以及維基百科相關爭議時也提及委員會[3][5][6]

Quick Facts 仲裁委員會, 成立 ...
仲裁委員會
2009年仲裁委員會描述頁的截圖
成立2003年12月4日[1]
網址維基百科:仲裁委員會
Close

歷史

2003年10月,作為維基百科禮儀討論的一部分,當時的維基媒體基金會法律顧問Alex T. Roshuk草擬了1300個單詞調解和仲裁提綱。這個提綱演變成兩個委員會:調解委員會和仲裁委員會,吉米·威爾斯於2003年12月4日正式宣佈成立。[3][7]久而久之,「仲裁委員會」的概念由維基媒體基金會其他項目的社群採納。

最初成立時,委員會由12位仲裁員(三組,四人一組)組成。[1][8]截至2008年,委員會處理了371宗案子,補救措施不盡相同,從警告到封禁。[9][10]

關注和爭議

埃默里法學期刊》(Emory Law Journal)刊登的一項統計研究顯示,委員會大致上遵守不理用戶糾紛的內容,專注於操守的原則。[3]同一調查也發現,儘管每個案子個別情況評估,但是發生的行為類別與委員會實施的補救措施及裁決有關聯。

2007年,用戶名為Essjay的仲裁員從委員會辭職,因為他被發現在一次《紐約時報》採訪中謊稱自己的學歷和專業資歷。[11][12][13]2009年5月,在用戶名Sam Blacketer之下編輯的仲裁員因為隱瞞過去的編輯曝光,從委員會辭職。

2009年,作為第四宗山達基相關案件的一部分,委員會決定封禁「山達基教會和相關組織擁有或經營的所有IP位址」,此舉引起媒體對仲裁委員會的廣泛關注。[4][14]這一行為是擁有8年歷史的維基百科的一個「小先例」,[4]多個新聞媒體如《紐約時報》、《ABC新聞》和《衛報》等報道此事件。[4][14][15]諷刺新聞節目主持人史蒂芬·科拜爾在《科爾伯特報告》中以一小段戲仿報導了維基百科這次封禁。[16]

2012年7月,仲裁委員會以「多次違反維基百科準則和政策」為由,封禁英國維基媒體協會主席Ashley van Haeften。即使被封禁,英國維基媒體協會「一致認為(仲裁委員會)這個裁決不會影響他(Ashley van Haeften)作為慈善團體信託人所扮演的角色」。[17][18][19]2012年8月2日,van Haeften辭去英國維基媒體協會主席的職位,因為他不想「因為他身為主席而導致英國維基媒體協會內部分裂」。特別全體會議被召集討論封禁事宜後,他就辭職了。[20][21]克里斯·基廷(Chris Keating)從van Haeften手中接任主席一職。[22][23][24]

姐妹項目的仲裁委員會

2007年,德語[25]波蘭語維基百科[26]也成立了仲裁委員會。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