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仁牙因灣戰役,也稱林加延灣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在菲律賓群島的一次登陸作戰,在1945年1月9日早上由傑西·B·奧爾登多夫指揮盟軍艦隊駛向仁牙因灣海岸,美國海軍及澳洲皇家海軍艦隻炮轟大日本帝國在仁牙因灣之據點。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仁牙因灣對美國及日本來說均十分有決定性,1941年12月22日由本間雅晴中將指揮的日本第14軍正是在仁牙因灣登陸,當時與裝備低劣的美國及菲律賓守軍只有小規模衝突,日軍輕易佔領此地[1],第2天道格拉斯·麥克阿瑟上將命令全軍撤入巴丹半島,之後3年日本佔據了此地。
1945年1月9日由沃爾特·克魯格中將指揮大約68,000名美國第6軍團的士兵,在海軍炮火支援下於仁牙因灣海岸登陸,沒有遭到抵抗,在之後數天,共有203,608人(第14軍在左、第1軍在右)在20哩之海灘登陸,這數量比德懷特·艾森豪在登陸歐洲時之人數還要多[2],之後數天登陸部隊很快便佔領了一些海岸城鎮。
雖然日本陸軍沒有抵抗,但美軍遭受重大損失,尤其是遭到神風特攻隊攻擊的護航艦隊,從1月4日到1月12日美軍共有24艘艦艇被擊沉,另外戰列艦密西西比號、科羅拉多號(被友軍錯誤擊中)、克里夫蘭級輕巡洋艦哥倫比亞號(被神風特攻隊擊中)等67艘艦艇受損[2],在登陸後仁牙因灣變成一個大型供應基地以支援美軍進攻馬尼拉。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