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壢仁海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壢仁海宮,是位於臺灣桃園市中壢區新街里的媽祖廟,1826年建廟,原為觀音亭。1867年將主神改為媽祖。其媽祖稱為「中壢媽」,與平鎮褒忠祠共領中壢、平鎮和楊梅十三庄祭祀圈。
客家人因閩粵械鬥後轉入中壢街東搭建草屋,當時地方士紳與十三庄鄉民為感謝觀音庇佑終止械鬥,於道光六年(1826年)搭建觀音亭,道光八年(1828年)自北港媽祖廟分香請來媽祖[1]。廟方主祀的媽祖,被稱為「中壢媽」[2]。同治三年(1864年)續建後殿,同治九年(1870年)修建完成[3]。重建完成後正式命為仁海宮[1]。1890年[4]、及1926年再度重修[3][4],大殿兩側石柱所雕刻出自石匠蔣玉昆之手[4]。
戰後時期位地址為延平路198號[4][5],屬新街里[5]。由於位處新街,又有「新街廟」之稱[6]。1962年二進改建完成[7]。立廟以來經多次改建和增建,但無區分內外的牌樓[8]。1963年報導,廟方計劃以新臺幣兩百餘萬,將廟身從兩進改為三進,第一進提高為拜庭[7]。1964年進行重建,1967年10月間興建完成[3]。三進二樓為元辰殿,奉祀斗姥元君。六十位太歲星君奉祀於兩側[4]。
仁海宮對面廣場面積上千平方公尺,屬中壢平鎮都市擴大修正計劃公共設施用地。1989年,中壢市公所列入第一期公共設施保留地並申請徵收,於當年4月14日由縣府發函公告徵收且依法完成產權登記在案。1995年5月初,廟方宮董事長及董事們提出陳情,指稱歷年各項祭典均使用廣場用地,尚未徵收前自行管理無攤販及髒亂,徵收後卻問題叢生。6月22日,縣長劉邦友前往市公所與相關人士協調,基於減少民怨、節省公帑考量,決定由縣府依法處理,同意撤銷該項徵收。[9]
2008年,廟方趁中壢市公所改建廟前廣場之際,商議由仁海宮興建牌樓,再捐贈中壢市公所,獲得市長葉步樑首肯,2009年4月18日舉行牌樓捐贈儀式[8]。2017年因廟頂水泥年久脫落,廟方斥資4千餘萬進行翻修工程,並整修廟門口前,以臺灣產的觀音石替換紅寶大理石,讓整體廟宇形象更具一致,屋頂則用剪黏、交趾陶裝飾,預計2019年完工[1]。
2019年時值建宮193週年慶,舉辦由江敏吉捐贈的沉香媽祖而新建「沉香媽祖殿」。該殿也恭奉藥師如來佛、遼寧老玉興理石公司董事長趙書通捐贈的岫玉媽祖。[10]
中壢仁海宮是以七月廿日為中元普渡祭祀[11],但過去慣例為七月廿三[12]。此媽祖廟與平鎮褒忠祠這兩廟的祭祀圈共同為中壢、平鎮和楊梅十三街庄[4]。祭祀圈並劃分成七組,每年輪值[4][12]。如2000年中元普渡:平鎮的復旦、廣達、廣興、雙連、高雙、宋屋、義民、廣仁、義興九里輪值仁海宮祭祀;楊梅的高榮、高山、青山、新榮四里輪值褒忠祠祭祀[13]。
農曆八月十四日時,平鎮廣隆宮執事人員會來此請神,邀請看次日的平安戲[14]。
1987年,為紀念媽祖成道一千年,北港朝天宮媽祖展開環島繞境,在10月8日從楊梅南郊沿縱貫公路進入桃園縣,當晚夜宿中壢仁海宮,次日由桃園慈護宮接鑾並引導繞境[15]。桃園慈護宮也和中壢仁海宮同月30日共同主辦慶祝遊行,分別負責北桃園與南桃園,全縣各地媽祖廟協辦[16]。2000年報導時廟方董事長宋盛興表示,由於農曆三月二十三媽祖生,大批信眾擁入,造成附近交通壅擠,近年來都提前二、三天舉行[11]。
乙未戰爭,1895年7月30日,日本近衛師團師團長陸軍中將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夜宿此廟後殿[17],以該廟兩扇大門架於其行軍床上充作床板。廟因曾作能久親王的舍營所,被指定為史蹟,並在廟前廣場立碑紀念。皇民化運動時,此廟保存無恙。戰後,紀念碑被毀。至於能久親王睡過的門板,原一直置放宮後一角,以布繩圍住。1961年,日本仁海宮國際關係責任調查團參訪時,獲得該宮委員同意,將門板運至靖國神社寶物館。1983年,能久親王後人北白川道久來函感謝該廟好意承讓。[18]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