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亞歷山大泳龍屬名Alexandronectes)是薄板龍科蛇頸龍的一個屬,棲息於晚白堊世新西蘭的海洋中。該屬僅含一個物種:西蘭亞歷山大泳龍A. zealandiensis)。[1]亞歷山大泳龍化石發現於坎特伯雷的康威組英語Conway Formation[2]該地層的年齡可追溯至白堊紀馬斯特里赫特階早期。其化石於1872年左右在新西蘭克賴斯特徹奇北部懷帕拉河附近發現。[3]

快速預覽 科學分類, 模式種 ...
亞歷山大泳龍屬
化石時期:馬斯特里赫特階,~72-66 Ma
Thumb
復原圖英語Life restoration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爬蟲綱 Reptilia
目: 蛇頸龍目 Plesiosauria
科: 薄板龍科 Elasmosauridae
屬: 亞歷山大泳龍屬 Alexandronectes
Otero et al., 2016
模式種
西蘭亞歷山大泳龍
Alexandronectes zealandiensis

Otero et al., 2016
關閉

根據翼骨結構及A形鱗弓,亞歷山大泳龍屬於薄板龍科中的極泳龍亞科。但其在更小的顱骨、不同的枕旁突及下頜關節窩等方面與其它極泳龍亞科存在差異。[1]2021年一項研究使用CT掃描創建了正模標本的數字重建,並檢測到內耳中的鐙骨,標誌着首次在極泳龍亞科中發現這種骨頭。該研究還在小腦絨球葉英語flocculus中發現一處凹陷,可能起穩定動物頭部及視網膜圖像的作用。這是該特徵首次出現在薄板龍科身上。[3]

新西蘭發現了未知動物化石[1]地點位於克賴斯特徹奇北部(坐標疑似為南緯43°03』24』』、東經172°34』52』』)的懷帕拉河英語Waipara River (Canterbury)中游一處盆地中。化石保存於康威組英語Conway Formation的岩石中,該層段由柔軟、風化但大量的深灰色泥岩及砂岩組成,具有密集的生物擾動痕跡以及白堊紀馬斯特里赫特階的大型球形鈣質結核。[4][1]這些岩層可能是在氧氣含量很低的環境下從無強烈水流或波浪攪動的水中沉積下來的。此前已從該地層的岩石中發現真骨類、鯊魚牙齒、腕足類、植物遺骸及甲藻化石,後者被用於確定另一種化石的年代。上述標本被埋在含甲藻A. acutulum的一層中。[4]

化石由亞歷山大·麥凱(Alexander McKay)所發現。確切發現時間未知,但從坎特伯雷博物館英語Canterbury Museum, Christchurch的編號來看應在1888年以前。標本編號為M Zfr 73及CM Zfr 91,由兩個顱骨材料組成。[1]Zfr 73包括帶有隅骨鱗狀骨的部分下頜骨,上面還保存了枕旁突。Zfr 91由部分顱骨(正如赫勒與曼納林後束指出的,其尺寸很大),包括右翼骨碎片、基蝶骨基枕骨、壓碎的右鱗狀骨及隅骨。[4]最初認為這些標本來自不同個體。[1]

Thumb
赫勒與曼納林將標本與同域的毛伊龍進行了比較

2004年赫勒與曼納林在坎特伯雷博物館出版期刊上發表一篇論文後,情況發生了變化。研究得出結論稱兩個顱骨碎片來自同一個體,且屬於某種大型蛇頸龍類。[4]事實上正如奧特羅等人所發現的那樣,有爭議的碎片包括顱骨完整部分,兩者尺寸一致、無重疊材料、礦化水平相同。更重要的是,骨頭被擠壓、侵蝕和崩解破壞的方式是一樣的。[1]赫勒與曼納林將該標本與同域的毛伊龍進行了比較,然而在論文系統章節中,兩人只是簡單地將其描述為身份不明的薄板龍科。[4]

提及該標本的論文將該其置身於新西蘭晚白堊世蛇頸龍類的豐富動物群中,其中七個物種早些時候已被描述過,此外還有一部分成為了疑名[1]目前視為有效的物種中,可提及的是獵蛸龍,其於2002年由科瑞克尚克描述並歸入淺隱龍科[5]後來又歸入極泳龍科英語Aristonectidae[6](已降級為極泳龍亞科[1]下以及屬於薄板龍科但不屬於極泳龍亞科的遠古龍[7][1]最後是赫克托在19世紀描述的毛伊龍。此外,新西蘭還發現了身份不明的雙臼椎龍科上龍亞目化石。[1]

然而,早期未觀察到的特徵組合使所討論標本與先前已知所有蛇頸龍類均不同。顱骨較極泳龍獵蛸龍略短且略窄,比前者高但低於後者。顳下頜關節關節面呈圓形且較厚,在某種程度上與在獵蛸龍身上觀察到的類似。鱗狀骨背突指向後外側並形成A形凹陷。據奧特羅等人稱,這是另一項與獵蛸龍相似的特徵,然而他們發現了粗壯背支上的差異。另一方面,枕旁突在尺寸上更短更粗,與其它極泳龍亞科均不同。其遠端向背內側變寬並軸向變平,背側表面向腹側凹陷或凸起,與西南泳龍相似。[1]

Thumb
同樣發現於新西蘭的獵蛸龍是亞歷山大泳龍的近親

2016年,羅德里格·奧特羅(Rodrigo A. Otero)、何塞·奧戈曼(José P. O'Gorman)、諾頓·赫爾(Norton Hiller)、羅賓·奧基夫(F. Robin O'Keefe)與埃文·弗迪斯(R. Ewan Fordyce)在《古脊椎動物學雜誌》(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上發表一篇題為《西蘭亞歷山大泳龍(新屬、新種),一種來自下馬斯特里赫特新西蘭的新極泳龍亞科蛇頸龍》(Alexandronectes zealandiensis gen. et sp. nov., a new aristonectine plesiosaur from the lower Maastrichtian of New Zealand)的論文,並在其中作出蛇頸龍新屬新種的正式描述。屬名致敬發現該屬骨骼的亞歷山大·麥凱。屬下僅有一個物種被發表,命名為西蘭亞歷山大泳龍(Alexandronectes zealandiensis)。種加詞取自晚白堊世期間從超大陸岡瓦納分離出的陸塊即現稱作西蘭大陸微大陸,其包含如今的新西蘭等地區。[1]

研究人員將該屬歸入薄板龍科極泳龍亞科。他們對24個蛇頸龍屬及91項特徵進行系統發育分析並生成一個嚴格一致樹,據此得出亞歷山大泳龍的近親是獵蛸龍[1]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