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金閣寺,是中國山西省的一座佛寺,位於忻州市五台山風景名勝區台懷鎮以西15公里大南莊村東北,南台錦繡峰之北、中台之南的金閣嶺上,海拔1900米,除五座台頂的寺廟建築外,金閣寺所處的地勢最高。
金閣寺為中國最早的密教中心,漢傳密宗祖庭之一,唐代由密宗創始人不空法師創建。
金閣寺還是五台山佛教塑像最多的寺院,共有塑像一千多尊,擁有全國第二大銅佛,高達17.7米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像,鑄造於明嘉靖年間。
金閣寺已列為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歷史
金閣寺創建於唐代宗大曆二年(767年),密宗祖師不空法師派其弟子含光到五台山,以那爛陀寺為模板創建該寺。因不空深得朝野的通力支持,該寺規模十分宏大壯美,因其鑄銅為瓦,滲金飾,故名大金閣寺。至殘唐五代,幾經兵燹,僅餘遺址。明嘉靖四年(1525年),了用和尚在廢墟上募化重建。殿閣三層七楹。清及民國時進行復修添制,成為佛寺現狀[1]。民國元年(1912年)開工重修,民國九年(1920年)竣工開光。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紅衛兵曾將金閣寺當作五臺山的總部,住了幾個星期,以致寺內的各種塑像,都被摧殘殆盡。[2]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建築
金閣寺坐北向南,佔地21100平方米,分前後兩進院落。現存殿堂34間,樓19間,房98間,洞19間,鍾、鼓樓各1座、石碑15通。中軸線上,自南而北依次為牌樓、天王殿、觀音殿、樓殿和大雄寶殿,佈局整齊嚴謹。明代高僧鎮澄法師登臨金閣寺大佛閣題詩:「傑閣依雄峰,登臨興未窮。簾卷千山雨,窗含萬壑風。」
金閣寺前山腰有「金閣浮空」牌坊,四柱三樓。登百級台階為石牌樓[3]。
金閣寺內大悲殿為明代風格,其餘均為晚清建築[4]。
山門建築群氣勢磅礴,雕刻極為精美。中部面闊五間,三座拱門。兩邊的側門面闊五間。兩端為鐘鼓樓,二層歇山頂。
金閣寺的主殿大悲殿(觀音殿)是全五台山最大的殿宇,面闊七間,進深六間,重檐歇山頂,高二層25米,四周設迴廊,檐下密佈雙昂五踩斗拱。
在前院和後院中間有一排二層窯洞,上層的19間是木構房屋,分為9個殿堂,有東而西依次為三皇殿、玉皇殿、三官殿、伽藍殿、毗盧殿、地藏王殿、藥王殿、五百羅漢殿、送子觀音殿等。樓殿褚神是儒、道、佛三教的融合。從建築和雕塑的風格上看,都是明、清、民國年間復修的,內有毗盧殿、華藏海會殿、凌霄寶殿,是我國儒釋道三教合一的遺物。
後院內,大雄寶殿面闊五間、硬山頂。
塑像
觀音殿中供奉千手千眼觀音銅像(三頭四十八臂),為五台山最高大的佛像[5],高達17.7米,鑄造於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當時為全國第二大銅佛,僅次於「高七丈三尺」(24米)的鎮州(今河北正定)隆興寺的宋鑄大銅佛。民國時期由薄泥貼金始為金佛,觀音銅像左右兩側為其父母親妙莊王夫婦脅侍像、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像。兩側塑12尊護法諸天。[6]。
後院大雄寶殿內供釋迦牟尼佛、藥師佛和阿彌陀佛,兩旁有十八羅漢。殿的兩山和後牆上,繪有觀音《大悲咒》中的84幅法相,地上對應着84位彩塑菩薩。
金閣寺各殿中塑像共有一千餘尊,為五台山佛教塑像最多寺院。其懸塑佛像數量亦為五台山之最。寺內的塑像十分精美細膩,為五台山清末民初時期塑像藝術的巔峰之作[7][8]。
保護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