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五卷書(梵文:पञ्चतन्त्र Pañca-tantra),古印度韻文寓言集,原以梵文和巴利文寫成。據考證最早版本的五卷書當出現於前3世紀,但久已佚失,傳說其作者名叫毗濕奴沙瑪。現存的文本最早可以追述到6世紀時,此後該書被譯成各種文字,包含巴列維文和敘利亞文[1],傳播到世界各國[2]。在歐洲被稱作《比德佩寓言》(The Fables of Bidpai)。1964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季羨林譯《五卷書》全譯本。
《五卷書》的成書年代已不可考,季羨林認為,印度的寓言故事出現很早,「最老的故事至遲在公元前六世紀已經存在了」[3]金克木認為:「現在印度有幾種傳本,最早的可能上溯到公元二、三世紀,最晚的梵語本是十二世紀編訂的。」[4]
《五卷書》自序說某城市有一國王,生有三名王子,都不愛讀書。有位大臣推薦一婆羅門教導其子。婆羅門便以講故事的方式教育他們,這些故事便是《五卷書》。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