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花米草(學名:Sporobolus alterniflorus)又稱為平滑網茅,為禾本科鼠尾粟屬下的一個種[3]。
互花米草 | |
---|---|
科學分類 | |
界: | 植物界 Plantae |
演化支: | 維管束植物 Tracheophyta |
演化支: |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
演化支: | 單子葉植物 Monocots |
演化支: | 鴨跖草類植物 Commelinids |
目: | 禾本目 Poales |
科: | 禾本科 Poaceae |
屬: | 鼠尾粟屬 Sporobolus |
種: | 互花米草 S. alterniflorus
|
二名法 | |
Sporobolus alterniflorus (Loisel.) P.M.Peterson & Saarela, 2014
| |
異名[1][2] | |
基原異名
同型異名
異型異名
|
原生於北美洲大西洋沿岸的潮間帶泥灘,本種與其雜交種後代大米草(Sporobolus anglicus)起初被引入世界各地充作保護泥灘用途,但由於繁殖力、排他性強,破壞當地原有的生態系統,而成為入侵物種[4]。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部由短而細的鬚根和根狀莖組成。根系發達,通常佈於地深30厘米左右,最深可達100厘米。植株莖稈堅韌、直立,高1-3米,莖節具葉鞘,葉腋有腋芽。葉片互生,長披針形,具鹽腺,葉表有白色粉狀的鹽霜出現。圓錐花序長20-45厘米,柱頭呈羽毛狀,雄蕊3個,花粉黃色。[5][6]
-
互花米草的圓錐花序
生理特徵
互花米草的光合作用途徑被認為是C4途徑或C3到C4途徑之間的過渡型,其光合效率介於典型的C3植物和C4植物之間[7]。由於光飽和點較低,互花米草的生產力高於許多其他生長在鹽沼當中的植物,為其提供了一定競爭力。
分類
本種最初被歸類為米草屬(Spartina),但Peterson等人對鼠尾粟亞族的物種進行基於DNA的系統分析,表明米草屬並非一個單系群,因此建議將本屬併入鼠尾粟屬[8],在2014年以後已知米草屬是鼠尾粟屬的異名,然而,仍然有植物學家堅持沿用該屬名。[9]
入侵情況
中國大陸最早以進行保灘促淤等環境工程為目的,於1979年首次以種子和無性系分株的形式引入互花米草到南京大學,這些互花米草來自美國的北卡羅來納州、佐治亞州和佛羅里達州,於1980年被引入羅源進行試驗。
曾因經濟效益而引入.但近年來在某些地方成了害草,下列是互花米草造成危害的例子:(1)金門浯江溪出海口大片潮間帶遭「互花米草」覆蓋而漸陸化 (2)新北市淡水河兩岸高灘地遭「互花米草」入侵,危害紅樹林等原生種的棲息地(3)「互花米草」嚴重影響高美濕地生態並造成濕地陸化[10]
控制手段
防治互花米草的物理手段包括了挖根並絞碎、圍堰水淹、火燒、翻耕,刈割等。其中圍堰水淹經常與翻耕和刈割聯合使用。[11]
主要使用草甘膦和咪唑煙酸(滅草煙)這兩種除草劑,兩種混合使用達最大效果,此外還可以使用吡氟氯禾靈(蓋草能)、草銨膦等除草劑。但是其效果也受到潮汐和降水量的影響,一般而言,潮淹、降雨較少的地方使用效果更好。[12]
包括食草動物光蟬、在互花米草的莖桿鑽孔的飛蠅幼蟲等,但這些昆蟲對互花米草均不具備專食性,使用時需要謹慎。
這些方法要因地制宜,並且綜合取得最好的結果,才能有效的控制互花米草的生長,又不致於本末倒置。[13]
參考文獻
擴展閱讀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