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山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樂山堂,俗稱蓋竹堂,舊稱龍首寺,位於中國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縣柏洋鄉塔後村上萬自然村,由福建明教(摩尼教)教徒孫綿於北宋乾德四年(966年)建立,是福建境內最早興建的摩尼教建築,一千多年來都是柏洋地區的摩尼教重要活動場所,直至2006年毀於桑美颱風。[1][2]
名稱
樂山堂最初建立時,被稱作「龍首寺」,元代時改稱「樂山堂」。最開始,樂山一詞的命名由來被認為是取自《論語·壅也》當中的「智者樂水,仁者樂山」一句[3]。後另有說法認為,樂山一詞源自中古波斯語Rōšan(或Rōšn),意為「光明」[4],與摩尼教崇尚光明的教義相呼應。此外,由於該建築的性質更可能是教徒活動用的齋堂,而非修道用的寺院(見「建築風格與性質」章節),故將「寺」更名為「堂」的原因很可能為此。[1]
歷史沿革
據民國21年(1932年)纂修的《民國孫氏宗譜》的明確記載,禪洋村(今又稱神洋村,隸屬於柏洋鄉)人孫綿在北宋乾德四年(966年)購置此地,並着手修建龍首寺,成為首任寺主。天聖五年(1027年),上萬村人林瞪在龍首寺皈依明教,後成為當地的明教傳教宗師、龍首寺第二代寺主,龍首寺在林瞪的主持下,影響力大大擴增。林瞪之後的寺主則是他的嫡傳弟子陳平山。[5]
元朝時期,龍首寺改名為樂山堂,明清時期,樂山堂曾兩次重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據當地老人回憶,樂山堂尚有幾處院落。文化大革命初,樂山堂被拆毀,後簡單地進行了修繕,搭起了棚式建築,用於存放村民的農具和臨時避雨。2006年,樂山堂毀於超強颱風桑美,目前僅殘存柱礎、台階、神龕底座等遺址。[1]
建築風格與性質
由於年代久遠、缺乏文字記錄,樂山堂的原貌已無從得知。樂山堂遺址佔地約1560平方米,從文革末期搭建的簡易建築照片來看,樂山堂依靠立柱支撐,四面並無牆壁。如果這種修築方式與原建築相同,那麼樂山堂並不適合修行;且樂山堂修建在信徒易為集中的村口,而非適合僧侶修行的偏僻地帶,表明樂山堂並不具備寺院的一般特徵,而更符合齋堂的特徵。這也是龍首寺更名為樂山堂的可能原因之一。[1]
相關活動
每年的中元節(農曆七月十五),上萬村的摩尼教信徒會集合在樂山堂舉行超度亡人的儀式。這種超度亡靈的理念與崇尚光明的摩尼教教義相左,說明霞浦摩尼教為了在當地大眾化、存續至今,已然融合進了一些類似這樣超度亡靈的、能慰藉民眾的獨特內容。[6]
參見
- 霞浦文書:記載霞浦摩尼教的重要文獻集,是目前發現的篇幅最長的摩尼教漢文文獻集,對樂山堂的記載見於文書的《樂山堂神記》。
- 上萬村摩尼教石雕造像:修建在樂山堂附近,用於裝飾塔後三佛塔和瞪公石塔,是摩尼教存世不多的石雕藝術品。
- 浦西境福壽宮:位於福州市南門外,是摩尼教保存最完好的宮廟建築,宮內供奉的是曾在福州救災的林瞪。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