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專題地圖或稱主題圖,是表現特定主題或者屬性的地圖。與表現常用地理特徵(如森林、道路和政區邊界等)的普通參考地圖相比,專題地圖強調空間中一種或少數幾種地理特徵的分佈。這些特徵可以是自然特徵,比如氣候;也可以為人文特徵,比如人口密度或健康問題。
在專題地圖產生之前,需要一個基本的製圖元素,即地理底圖精確度的提高。地圖精度的逐步改進是一個漸進的步伐,甚至即使是在17世紀中葉,普通地圖的質量依然低劣。然而,這一時期的地理底圖已經足以顯示適當的信息,使得專題地圖應運而生。
專題地圖主要有三個用途。首先,它提供了某一特定區域的詳細資料。其次,它提供了空間分佈的一般信息。再次,它可以比較兩張或以上地圖來研究空間分佈情況。常見的例子是地圖的人口統計數據,比如人口密度。當設計專題地圖時,製圖者必須平衡大量的因素以有效地表現數據。除此以外,還必須考慮空間精度、美學、人類視覺感知和表示格式。
地圖的讀者同樣也很重要。何人「閱讀」專題地圖以及使用的目的可以幫助定義地圖的設計。政治學家可能傾向於清晰、明確地表現國家邊界的地圖(地區分佈圖)。而生物學家雖然受益於地圖上的國界,但卻很少拘泥於這種人為劃定的邊界。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在一幅分區密度地圖上所需要的信息是繪製半透明的國界線,以便讀者參照。
地圖學家使用許多方法來表現專題地圖,其中的五種尤為常見。
最常用的專題製圖方法。地區分佈圖適合表現每個列舉對象平均分佈的圖形現象(設定區域內)。
原始數據,如人口分佈,不宜使用該製圖方法。如果可以從原始數據中獲得引申值(比如人口密度),則可使用地區分佈圖來表現。
亦稱為漸變符號,這種地圖顯示與之相關位置點(比如城市或者國家)的數據。數據被表現為比例大小,以表現現實中發生的差異。如果原始數據無法處理為比例顯示,那麼它就應該表現為與比例符號成正比的符號。
專題地圖使用點來表現特性的存在或發生,並用以顯示空間格局。斯諾博士(Dr. Snow)在其著名的地圖中使用了這種方法。一個點代表一人死亡。但值得注意的是,一個點並非一定表示單一的事物,而是可以顯示任何數量的實體——可以是14個犰狳、7個矮人,或者是100名選民。
這種地圖利用面積符號來表現專題。然而,雖然在分區密度地圖上顯示有邊界,這些地理事物可能跨越多個地理分區。在數據集中,該內容表現了極端數據,而表現沒有過渡的區域覆蓋。因此,分區密度地圖可能難以繪製,導致其並非很常見。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