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體史學,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主體思想影響下形成的歷史觀。主要倡導者有黃長燁等。

提出

自1950年代提出「主體史學」這一命題以來,朝鮮史學家們開始以新的觀點分析和解釋歷史文獻,在許多問題上得出與傳統觀點完全不同的結論。為了使這些成果固定下來,自1975年12月始着手編寫主體史學著作《朝鮮全史》。

發展

20世紀80年代初以後半島內外環境發生重大變化,1986年朝鮮提出「朝鮮民族第一主義」[1]。1989年蘇東劇變後進一步強調「高度發揚民族第一精神」。據此反觀1982年出齊的33卷本《朝鮮全史》,認為有些地方已落後於形勢。例如:

在這個新體系中,檀君佔有龍頭地位。據此史學新譜系,1993年5月和1994年1月先後修復高句麗東明王陵(位於平壤力浦區)和高麗太祖王陵(位於開城松岳山)。漢城(今首爾)是朝鮮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都城,傳統上被視為國家政治、文化中心。檀君陵挖掘後《勞動新聞》發表社論稱:「檀君陵在平壤發現,說明平壤是朝鮮民族發祥地,是朝鮮民族國家形成和發展的中心。」[2][3][4]

評論

韓國學界對新近興起的「檀君熱」反應不一。有人認為此非學術,但也有人認為:「在開放時代,外國文物思潮洶湧而至,我民族文化及其正統性受到衝擊。在這種情況下,最重要的是要把民族正統性和基礎定位於檀君……檀君有無其人倒在其次,首要的是樹立主體。」[5]

關聯條目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