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子彈是一種以高能中子輻射為主要殺傷力的低質量戰術氫彈,目的是殺傷敵方人員,對建築物和設施破壞相對較少,帶來的長期放射性污染較低,儘管從來未曾在實戰中使用過,但仍將之稱為戰場上的「戰神」,是一種具有核武威力而又可用的戰術武器。[1]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4年4月8日) |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關主題的編者參與及協助編輯。 (2017年12月19日) |
概述
中子彈(英語:Neutron bomb)又稱強型輻射彈(英語:enhanced radiation bombs)或是中性子炸彈,是一種靠微型原子彈引爆的超小型氫彈,外層用鈹反射層包着,它只產生少量衝擊波和紅外線,僅為一般核爆炸的十分之一,但釋放大量中子束,中子可自由逸出,使放射性沾染的範圍比較小。中子的貫穿能力極強,佔總能量的80%左右,而中子作為一種微粒子,能夠輕易穿透裝甲車輛、建築物、磚牆去殺傷人員,而裝甲車輛、建築物和武器卻能完好的保存下來。
中子彈對付生物的原理,是當大量的中子束進入人體後,能夠破壞人體細胞組織和中樞神經系統。當人體吸收的中子束達到一定劑量時,就會在短時間內失去戰鬥力甚至死亡。在輻射吸收特點上,低序數元素、含氫量高的化合物也容易大量吸收和阻擋中子,這點與X射線、伽瑪射線這些電離輻射的吸收特性有所差別,後者更容易被高原子序數元素吸收和阻擋。
發展
美國於1958年開始由塞姆·科恩着手於中子彈的研發[2],雖然總統甘迺迪曾反對過中子彈的發展,1962年由勞倫斯利福摩爾國家實驗室首先發展成功,並在內華達州引爆[3][4]。當時發展的理由是為了阻止蘇軍坦克群入侵西歐,僅使作戰人員死亡或受傷,而武器、通訊等完好如初。
1978年美國總統卡特執政時期中子彈正式投入生產,1981年威爾遜時期為了加強軍備,下令生產長矛導彈的中子彈頭和203毫米榴彈炮的中子炮彈。至1983年,美國軍方共生產帶中子彈彈頭的「長矛」戰術導彈945枚。
法國和前蘇聯曾公開承認擁有中子彈的生產能力。
1999年7月15日,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在駁《考克斯報告》的記者招待會上,國務院辦公室主任趙啟正等宣佈,中國在1965年代和1980年代先後掌握了中子彈設計技術和核武器小型化技術。[5]
1999年8月16日印度宣稱能製造中子彈。
使用
雖然自1991年之後,歷次美軍參加的主要國際作戰,都有在開戰初以中子彈打擊對手的傳聞或計劃,但直到目前為止,中子彈尚未在實戰中使用。
輻射後症狀
理論上遭到中子輻射污染的人員,短時間內即會感到噁心,暫時(或永久)失去活動能力,繼而發生嘔吐、發燒等症狀,甚至會出現休克現象,白血球明顯下降,最後導致白血病,幾天內即死去。
流行文化
參考資料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